|
机器人学院2018级学生开展物理项目课程实验。 通讯员 史妙芬 摄 |
当产教融合改革由“破冰期”迈入“深水区”,宁波工程学院一直在思考:该如何深化改革?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过程中,这个问题更成为学校整改的重中之重! 学校选定了三个重点突破:创建六大工程中心,创新体制,市场运作,工学一体,课程链接;创立机器人学院,使二级学院办大学战略落地,为产教融合改革走出一条新路;创办联合研究院,使之成为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落实各项改革政策的主节点,开辟管理、经济与科学技术的新通道。 创建工程中心,产教科教融通,赋能基地平台,形成新生内动力 “我们以学校所有、基地化建设、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项目化安排、课程化链接为体制机制,全校建设了电信与电气、建筑与交通、材料与化工、机械与汽车、现代物流、数据六大工程中心。”该校发展规划处处长唐旭东介绍说,“这样,学生实习实训有了固定场所,创新创业有了演练基地,学科应用研究有了中心,对外技术服务有了码头,应用型师资培训有了阵地,行业信息集散有了服务器,企业员工培训有了熔炉。” 电信学院院长安鹏说,工程中心最核心的是育人。近两年来,学校在电信与电气工程中心投资1600多万元,教师科研团队吸收大量学生参与,采用研究生式的培养方法,实践教学、科学实验都在中心进行。 服务水平决定被认可的程度。建交学院与宁波市交警局合作编制的《宁波市城市道路指路标志及车道行驶方向标志设置细则》受到国家层级管理部门的认可,全国《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参考了宁波市的规定,建交学院党委书记张水潮因此作为规范制定专家组成员参与了国家规范的制定。 创立机器人学院,打破学科壁垒,重构核心课程,促成探索引领力 “学校和国际顶尖机器人专家李泽湘教授共建机器人学院,目标是建成中国的‘欧琳工学院’。机器人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校党委和行政直接领导,实行校企共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副校长兼机器人学院院长鲍吉龙介绍说。 学院重构了核心课程,教师按需求教,学生依需求学。在24小时开放的实验室里,2018级梁延博和刘凯正探讨着“小船吃水线”作业。10天前,老师教授相关课程,将建模和机械制图等材料发下来,让大家靠精确计算制作达标的小木船。这段时间,他们除了吃饭睡觉外,其余时间全都泡在实验室里,这种“在做中学”和“在学中做”的教学模式极大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 创办联合研究院,政产学用一体,及时对应研究,催生发展聚合力 象山研究院是宁波首个高校与地方合作的实体研究院。“因为体制新、机制活,研究院短短几年就累计获得经费近千万元。”象山研究院负责人管博说。象山研究院的试水成功后,三门研究院、奉化研究院相继成立,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智囊团。 去年3月,宁波工程学院汽车技术研发公共平台——杭州湾汽车研究院正式启用,成为杭州湾汽车学院的重要支撑。学院源源不断地为杭州湾新区汽车产业输送人才,去年毕业生每4人中就有1人留在新区工作。 2018年10月,由宁波工程学院、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海曙区、宁波临空经济示范区共同组建的宁波临空经济研究院成立,研究院承接多项国家级、省市级相关课题。 2018年12月,宁波工程学院与市安监局深化合作,共建宁波市安全生产治理研究中心。据安工学院执行院长仇丹介绍,仅2018年,中心就为市安监局等单位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服务11项,总经费近200万元。 2018年同月,由镇海区、宁波工程学院、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化学部合作组建的宁波中乌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张,柔性引进中东欧院士、教授、专家近50名。聘请乌克兰工程院第一副主席、乌克兰两院院士尼古拉·卡特尔担任荣誉院长;全职引进乌克兰工程院院士尤里·赛门索夫,成为镇海区全职引进的首位外籍院士;研究院总工程师杨为佑新晋乌克兰工程院外籍院士,是宁波首位自己培养的外籍院士。 通讯员 张晓雁 记者 李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