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艺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2月01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孟京辉的《茶馆》印象

    韩炎炎

    11月10日周六下午,花了两个小时的车程,跑去北京保利剧院看孟京辉的《茶馆》。北京的交通太不友好了,以至于看戏的时间成本大幅度提高,三个半小时的戏,加上来回4小时的车程,晌午出门,到家已是晚上8点。

    开演前半小时,检票口就排起长龙,从白发老者到豆蔻少女,各个年龄段都集齐了。三层剧场全部坐满,在非明星参与的话剧市场里,这个上座率是相当不错了。原因有三,一是孟京辉,二是《茶馆》,三是法国“阿维尼翁IN戏剧节”七十三年来首部入围演出的中国大陆作品。

    但可以说,大部分是冲着老舍的《茶馆》来的。

    人艺的经典无需赘述。不能说是巅峰,却绝对是一座丰碑。难以逾越,那就另起炉灶。艺术是需要多样化的,百花齐放才丰富多彩。

    开场的鸽哨后,茶馆中的人物坐在舞台上,各自歇斯底里地大声背诵着人物角色的台词。表演被省去了,全靠演员的台词功力。然而没有人物感情对比,没有角色内心挖掘。台上演员排排坐,比比谁的嗓门大,谁的嚷嚷更有力气。

    《茶馆》的三幕叙事里,穿插了大量风格化、独白式、无意义的所谓现代语言,以及冗长的黑白电影,手持摄像的即时拍摄。满台的番茄酱、电锯模特、rap(说唱)、对性的暗示等等行为艺术式的表演。

    网上已有太多关于孟京辉版《茶馆》的所谓颠覆性表演的赞美了。

    这些二十年前能称得上先锋的表演,在今天看来如同跳梁小丑。皮屑离了皮肤,那就是垃圾。演员的表演离开了人物大抵也差不离。况且,这些花样现在已看得太多了,既不新鲜,也很无聊。

    有其他文案宣传此剧“这是对《茶馆》悲剧革命反抗内核外在体现”。

    这句话乍一看很难接受,不说对剧本结构的改编即核心价值的肤浅表达,且说演员的表演就受不了。漫说没有表演吧;也不是,只能说没有人物。满台都是人,但满台没有一个人演的是角色,大家都是披着他人名字的自己。还乱吐口水,不止糟心,实在恶心。

    过了半个月想想,也许,这种恶心就是对经典的一种革命?

    鲁迅先生关于悲剧是这么定义的,“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这点上,孟京辉做到了。看完确实很痛苦,对经典被糟蹋的痛苦,对演员被糟蹋的痛苦,对浪费生命的宝贵时间的痛苦,对经济损失的痛苦,对自己智商怀疑的痛苦。这些痛苦体验极为难得,买的票价越高体会越深刻,越令人钦佩。这才是一次对《茶馆》内核的真正解读。

    把心中的丰碑拿出来砸个稀巴烂,在上面疯狂发泄,扯皮,还卖高价给你,确实“革命”之极。看完无法忘怀,想起就阵阵膈应反胃。

    只希望这种解读越来越少。

    艺术是记忆的玩物,在这点上,孟京辉做到了。只不过下一次,还会不会有这么多人买高价票进剧场,就未可知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