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7版:艺术品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2月05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舞彩霁青
——甬城当代名家瓷画展举行

让瓷文化激发
新的生命力

何业琦 瓷画《昭君出塞》

    本报讯(记者 陈晓旻) “舞彩霁青——甬城当代名家瓷画展”正在宁波中华文促会展厅举行,展出了何业琦、陈亚非、鲁峰、李羡唐、王复才、陈全尧、李建新、鲁海波、梅则伟、盛加昌、李胜利等甬上老、中、青三代国画家的瓷画作品55件,其中瓷瓶36件,瓷板画19件。

    宁波是越窑的故乡,又是海丝的起航地。然而,当代瓷画却是从0到1的开始。作为一次处女秀,本次展览意义非凡。这些作品构图讲究,布局简洁,形象丰满,肌理变化丰富,彩绘工艺技法娴熟,色块沉净亮丽,达到了“以工艺求效果、以材质衬画面”的意境。

    位于甬江职高的宁波市美术家协会瓷画创作基地,汇聚了这批热爱中国画和中国瓷器的画家,在简陋的创作室里,每周都有创作“群英会”,经过无数次探索与尝试,画家们迎来了艺术生涯的“转型”,将人物、山水、花鸟的传统笔墨在瓷器上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在相当长一段历史中,中国瓷器以追求釉色之美为主流,彩绘装饰并不受到特别关注。但元代以后,随着青花技艺的发展,绘画大规模进入瓷器装饰领域;明清时期的瓷画相比之前有一个重要特点:文人画风格融入瓷画。瓷画和绘画,两者的艺术之路,并行不悖又殊途同归。

    明代青花瓷上的花鸟画,受沈周、林良、吴伟、徐渭等画家的影响,偏向于大写意之美。

    瓷画中的山水在青花技术改善的明清时期大量出现,风格接近此时的文人画。晚明以后,分水技法开始出现,使青花绘画分出不同的画面层次,形成像水墨画一样明暗变化的效果,从而达到画面的丰富灵动和无穷意趣,也更接近文人水墨画的艺术效果。

    因此,当代瓷画不是横空出世,而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瓷画创作对于初步接触的书画家来说,难度不小。虽然是“玩票”,但在瓷器上作画可不是那么好玩的。

    宁波市美协名誉主席何业琦告诉记者:“瓷画是在坯胎上作画,用的颜料和中国画不同。烧制出来后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让人感觉奥妙无穷,这也激发了我们的创作欲望。不过由于材料不同,需要有经验的积累才能把握,比如,在平面的宣纸和立体的瓷瓶上构图,就有很大区别,还有,在坯胎上对线条的把握更难。”何业琦“上手”很快,仅在三五个瓷瓶上作画后,他就找到了感觉,他认为能够在瓷器上展现自己的风格特点,开拓另一种艺术形式,非常有意义。

    展览现场,喜欢书画的张先生告诉记者:“名家在瓷器上作画我觉得非常好,从家居摆设看,传统的中国画比较适合在书房等处悬挂,但是瓷器就可以在任何地方摆放,保存时间也更久远。而且,由于烧制的难度和变化使得作品只能限量甚至独一无二,应该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虽然刚刚起步,但是艺术家们都兴趣盎然。李建新是一位资深媒体人,也是书画爱好者,从小的茶器到大的瓷瓶,他都尝试着在上面作画,作品中充满了文人画的意趣。

    瓷与画的结合,窑变的意外惊喜也让画家鲁峰充满创作热情,他淡雅清逸的彩绘作品在展厅特别吸引观众。几年前鲁峰就尝试过瓷画,此次挑战了难度更大的釉下彩,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彩绘首先是颜色的搭配很重要,因为相比于宣纸,瓷坯上的颜色更难把握,还有彩色颜料韵味的呈现,全凭自己的感觉。”他还强调,后期的烧制更难,画得很好的瓷坯只有很小的概率成为“意外惊喜”。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