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2月18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方的冬天 □安殷

    当我在江南的冬天瑟瑟发抖时,不禁怀念起北方的冬天。

    我第一次知道有暖气这玩意,是在山东的青岛读大学时。青岛的冬天漫长,最冷的时候可以达到零下七八度,如果在栈桥或是海水浴场附近,海风吹来,顿感冰冷入骨。但到了宿舍,神情立刻舒展了,室内温暖如春,约有15度左右,因为有暖气。我第一次看到墙角的暖气片,很是好奇,把洗过的袜子放在上面,过一夜就干了。如果谁缺德,把运动鞋的鞋垫搁在上面,那整个屋子里都是臭味。早晨起床,不像在南方离开被窝需要很大的勇气,可以很从容,因为毛衣是暖和的,裤子是暖和的,空气是暖和的。我反倒是寒假回到宁波时不太适应了,那时普遍没有空调,南方室内的那种阴寒、湿冷,让人受不了。

    山东的农村没有集中供暖,都是自己烧煤取暖。在厨房或是主屋,有个大炉子,烟道通到室外,炉子上除了做菜,还可以烧水。饭后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炉上烧着水,边聊天,边吃盐炒的大花生米,渴了喝上几口茉莉花茶。有次我在不知不觉中吃多了,胃有点难受。亲戚拿了一把生的花生米,说是可以解消化不良,我吃了几粒后真的有了缓解。食物就是这么神奇:生熟有时可以互解。干炒和油炸花生都很香,很容易让人吃上瘾。

    东北的冬天更“暖和”。那年在大庆过年,室外温度有零下10多度,甚至零下20度,即便没有风,如果没戴手套,手顿时会冻得受不了。但室内温度有25度,室内外温差有36度,他们习惯于在冬天吃雪糕。我吃到了著名的东北大板,大庆产的,奶香浓郁,货真价实,才三元一根,不贵又好吃,味很正,实实在在,符合它的广告词所说的:“我很土,我很真实。”他们在冬天吃凉拌菜,比如凉拌黄瓜、粉皮,还有自己做的皮冻,用肉皮熬制一个多小时而成,放凉后切片。透明的冻中有肉皮,撒上香菜和红辣椒,赏心悦目。夹一块,在蒜酱里一蘸,滋味好得不得了。或是吃顿火锅,荤素不拘,当然最受欢迎的还是涮羊肉。主食除了东北大米做的米饭,多是饺子。饺子是提前包好的,不用放冰箱里,放到室外就冻得邦邦硬了。馅有好几种:胡萝卜肉馅、白菜肉馅、芹菜肉馅和韭菜虾仁馅等。最有东北特色的是酸菜肉馅饺子,酸鲜可口,让人吃得欲罢不能。聚会时除了喝白酒,还喝啤酒,这只有在暖气特别足的东北才有可能。

    在南方,冬天没生过冻疮的孩子都是幸福的。我读小学时手脚和耳朵都生过冻疮,极痒难忍。那时候奶奶身边取暖的工具是铜火熜,用来烘手和烘脚,里面放了带火星的灰和木屑,奢侈点是放上木炭。晚上睡觉时在棉被里放一个冲了热水的盐水瓶,瓶子是医院里挂生理盐水用下的,条件好一点是用铜制的汤婆子。脚是烫得热乎了,但冻疮却开始发作了,痒得难受。同一个地方生过冻疮以后,每年都会发。我曾尝试过抹辣椒和酒精等办法,都没啥效果。我还不是很严重的,有的同学手肿得像馒头,还溃烂流脓,惨不忍睹,按照有点刻薄的玩笑话是:这双手,即便是斩了喂狗,狗都不吃。我是直到在青岛上大学,才彻底不生冻疮了,想来真是感谢北方的暖气。

    如今的江南冬天,取暖方法很多。除了多盖被子,被窝里放电热水袋、开电热毯,还可以用电取暖器,用油汀。如果是开热空调,就是鼻子太干,很不适应,另外就是电费蹭蹭地上去,让人心疼。一个朋友家里有地暖,穿着袜子踩在木地板上温温的,室内温度刚刚好,非常舒服,但据说一个月的取暖费也要好几千,相当可观。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北方集中供热的暖气最好。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