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钢 手机在改变人们生活习惯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不少家长在带孩子时,注意力会不知不觉地被手机吸引,一时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近年来,因为家长刷手机疏于照看孩子而导致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教育专家呼吁,家长在孩子身边时,最好放下手机,在面对面交流中倾听孩子的心声,陪伴他们成长的每一步。 2019年12月31日《宁波日报》 看到自己的爸爸一天到晚手不离手机,他的儿子愤愤不平道:“手机才是你亲生的。”一个只有10岁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包含了几多委屈和心酸?更何况,孩子的气话还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在手机面前,孩子已经完全“隐身”了。爸爸妈妈忙工作圈,忙朋友圈,忙一切他们认为应该忙的事情。孩子们纵然有千呼万唤,终究敌不过一只小小的手机。 手机成为爸爸妈妈的“亲生孩子”,显然不是空穴来风。君不见,手机,已经成为许多人须臾不可离开的工作、生活的道具。就像许多孩子所耳闻目睹的那样,爸爸妈妈早上忙着“早功课”,晚上忙着“批奏章”,手里捧着的,永远只有手机,撇下了形影相吊的自己…… 都说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一代。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商场超市,衣着光鲜亮丽的父母和同样衣着新潮的孩子,大家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是街头永远的风景。人们似乎有足够的自信陶醉在富裕的物质生活之中,也确实有足够的理由为孩子们享受幸福生活而感到骄傲。 富足的物质生活是孩子们需要的。但是,精神生活的追求,对孩子们来说同样重要。孩子非常需要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在大千世界面前,孩子们有十万个为什么,需要了解,需要解答,父母就是最好的老师。满足孩子的情感诉求,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开导,是孩子成长道路中必不可少的课程。要让孩子在这条成长道路上走得正,走得远,走得顺利,父母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样,孩子有委屈,有忧愁,需要父母分担,进行心理疏导,以便及早解开疙瘩,放下心理包袱。孩子碰到了开心快乐的事情,也需要父母共同来分享,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褒奖,这将成为孩子不断前进的动力。 一位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手机“依赖症”下的人们“更熟悉采用手机沟通的渠道,抛开了家庭属性中固有的归属感、安全感”。很显然,在许多家庭,手机已经成为亲情的“破碎机”。父母们哪怕再忙,有再重要的事,还是应该放下手机,抽出一点时间,用心倾听孩子的呼声,注重情感的交流,千万不要再沉湎于手机而不能自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