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三江月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3月18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花生汤、海蛎饼和芋粿

    □虞燕

    一向偏爱古早味的小吃店,所以一家人去福州玩,错过了聚春园的佛跳墙并不觉得可惜(车开过头了),索性直接窜到了三坊七巷,不是都说高手在民间嘛,坊间巷尾常有至味俘虏舌尖。

    到那家店时,其实并不饿,因为之前已有鱼丸、肉燕、荔枝肉等打底了,只是有点渴,想来,喝点花生汤应该蛮好的。门面挺不起眼,灰灰旧旧,店里的陈设也暗淡、简单,白墙略微沧桑,木质小圆桌和圆凳挤于每个角落,屋子中央有个小小的厨房,那个半截木门只够一人进出。我们在靠近门口的一张小圆桌旁坐定,伸长脖子往厨房张望,瞥见两个戴帽子系围裙的婆婆。

    点餐要到厨房门口,点了花生汤后,侯先生几乎把店里所有的饼都点了一遍,理由是看着好吃。我不以为然,毕竟咱心里念的是花生汤。花生汤被盛在一个纯白大瓷碗里,杏色的花生粒如珍珠,润泽、柔滑,汤色略乳白,浮了点点油花,闪亮亮的。我素日里也喜食花生,且爱屋及乌,同样喜欢花生酱、花生酥等。儿时读许地山的《落花生》,文中的母亲说:“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心底里羡慕死那家的姐弟们,真是幸福得不像话。

    舀一调羹花生汤入口,清甜绵软,入口即化,香味闹得猛,要从口腔溢出来。

    侯先生点的那堆饼里,我记住了海蛎饼和芋粿。其实刚开始我并不知道它们叫什么,但意料之外的好吃呀!好吃的东西怎么可以匿名呢,得想办法找出来。

    店不大,客可不少,两个婆婆,一个在灶头忙碌,另一个负责招待等事宜。我不好意思打扰她们,自己用手机查。

    扁扁圆圆、色泽金黄的是海蛎饼,用米粉和黄豆粉磨浆,舀到特制的长铁篦里,以牡蛎、瘦肉、蔬菜等为馅,再浇些米浆,把它盖满封密,最后在油锅中煎至两面金黄,捞起。海蛎饼荤素搭配,咸鲜适宜,香酥而不腻,跟我的舌和胃投缘极了。

    食物就是这般神奇,能通过味蕾快速抵达记忆深处,海蛎饼让我想起那年的油墩子,不仅味道相像,连做法都类似。那是小学时的运动会,在一号码头大操场举行,结束时,发现操场旁有位胖胖的奶奶在用小煤炉煎食物,香味就是从那里传过来的。她舀起飘着葱花的面粉浆倒进笊篱,笊篱已入油锅,加入萝卜丝和虾皮后,再盖上一勺面粉浆。冒着泡泡的油热烈地拥住了它,致命的香气勾得人直咽口水。我忍不住买了一个,油墩子被包在纸里,纸逐渐被油浸润,顾不得烫嘴,咬上一口,竟被那种鲜美惊得说不出话来。

    当萝卜丝虾皮油墩子遇上海蛎饼,还真有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乍一看,芋粿有点像我们这边的粢饭糕,外层煎得黄黄的,呈三角形,所以又叫三角糕。芋粿芋粿,自然跟芋头脱不了干系。芋粿外层酥脆,内里粉糯,有芋头的清香,又有海味的鲜香。据查,它是用芋头切成丁块或丝状,混入葱头、虾米之类,加入调料后,同米浆或面粉搅拌而成。想想,若切块后直接蒸着吃,肯定另有一番风味。

    原本,我只约了花生汤,结果,跟海蛎饼和芋粿也一见如故了,这也算世间美好的相遇吧。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