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众生相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3月25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普与生活

在家中用公筷不是“见外”,是文明

让我们共同倡导“甬城公筷”行动

    围桌共食是我们传统的饮食习惯,特别是一家人吃饭,筷来箸往, 情意浓浓。但看似其乐融融的背后却隐藏着一定的危机。今天我们就来科普一下,文明用餐中的使用公筷。

    为什么要使用公筷

    我们平时吃饭大多不是分餐制,而是共同分享一大盘菜肴。事实上,合餐、私筷的方式容易把致病微生物带入到菜肴中。俗话说“病从口入”。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不用公筷可能会埋下健康隐患。

    疾病传染需要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者缺一不可。混用碗筷主要可能会引发一些传染性的疾病。

    新冠肺炎 目前明确新冠肺炎能通过飞沫传播,还有病人或者无症状感染者的口水也是可以检测到病毒的。

    幽门螺旋杆菌 我国有7.68亿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人群,之所以群体如此巨大,与不分餐、不用公筷有非常显著的关联。

    幽门螺旋杆菌可存在于胃部,也可以存在于口腔唾液、龋齿、牙菌斑等。

    幽门螺旋杆菌主要是通过口口(共用餐具、洁具)传播,如果家中亲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就可能会在合餐的时候发生传播,致使其他家庭成员感染。所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而且经常在外就餐者,也会有很大的感染几率。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症状表现为发热,口腔内出疱疹,以及手、足、臀等部位出现皮疹,可伴有腹痛、腹泻、头痛不适等症状。

    手足口病主要透过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比如唾液、穿破的水疱、粪便或触摸受污染的物件进行传播。

    如果与手足口病患者共同进餐而不实行分餐、使用公筷的方式,则非常容易受到感染。

    甲肝、戊肝 甲肝和戊肝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其病毒易在空气中传播,如果长期和这些人共用杯子、碗筷,病毒有可能通过唾液传染到健康人身上。

    EB病毒 EB病毒在国外被称为“亲吻病”,因为传播源患者可以通过亲密的动作进行传播。主要通过飞沫、唾液传播,一般常见病发人群是免疫力低下的幼儿。

    感染病毒的早期症状和感冒相似,还会伴随高热、咽峡炎或出现扁桃体白膜、肝脾淋巴结肿大等,在免疫力低下时可以导致反复感染。

    亲吻孩子、嘴巴吹凉食物、嚼碎后喂食,都是EB病毒感染孩子的主要途径。

    使用公筷是为人的健康负责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个人的健康和寿命有60%的因素取决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对于中餐来说,更有必要宣传使用公筷意识,推广公筷行动。因为使用公筷是安全、健康、卫生的用餐方式,是防范“病从口入”的一项有效措施。也是为人的健康负责。

    ●科普辟谣

    谣言:不要吃淡水鱼,因为很多地方有厕所搭在鱼塘上或者在鱼塘洗便桶的习惯,现已确认粪口传播病毒了。

    辟谣:病毒的感染通常有一定宿主范围和需要一定的温度范围。新型冠状病毒是乙型冠状病毒属的种类,乙型冠状病毒成员主要感染人类及其他哺乳纲的动物,为恒温动物。淡水鱼类属于鱼纲的动物,为变温动物。鱼类和人类在分类地位上差异很大,而且体温差异也很大。人类的正常体温是36℃左右,新型冠状病毒已经适应这个温度进行感染和繁殖。但是在36℃水温下,很多淡水鱼都无法生存。因此,淡水鱼类不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同时,在食用淡水鱼时,推荐高温蒸煮,经过高温蒸煮后的食材可以放心食用。

    ●科普信息

    每年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2020年“世界水日”的主题——“Water and climate change”(水与气候变化)。

    每年3月22日—28日为“中国水周”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后,水利部即确定每年的7月1日至7日为“中国水周”。从1994年开始,把“中国水周”的时间改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

    王元卓 洪阳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