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龙虎 芘花,是紫云英的俗称,又叫红花草子;草子,是黄花苜蓿的俗称,又叫黄花草子。 芘花和草子虽然同属豆科植物,主要功能都是为了改善土壤,充当绿肥,但并不是同一种农作物,习性也不一样。两种农作物,各地的叫法不尽相同。比如,姚东一带(旧慈溪西乡)称紫云英叫芘花(方言土音“批欢”),称黄花苜蓿叫草子;而余姚城里很多人两种都叫草子。有的地方,甚至相互混叫。 如今,芘花和草子是一种时新菜蔬,它们原先充当绿肥的功能早被化肥替代了。过完春节,市场上便出现了它们的影子。至于作为菜蔬,也各有各的味道。芘花嫩了一点,似乎还带点青草味;草子虽然老一点,却比芘花清脆入味。对于笔者来说,小时候芘花当饭早就腻了,不好吃。不过,草子炒年糕,还算得上是家乡的一道蛮好吃的点心。 芘花和草子还是有区别的。芘花属豆科黄芪属,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总状花序近伞形,荚果细长微弯,其茎较细,中空,柔嫩多汁,有疏茸毛,多数为奇数羽状复叶;草子属豆科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果实是圆圆的、毛茸茸的,像缩小版的牛车盘,其主茎较粗,主茎上每一根细茎上面长有三片倒心形叶子,叶的表面呈浓绿色。芘花开紫红色的花,花型像向上翻的伞,有多片细长花瓣;草子开黄花,一朵朵挨着,总状花序密集成头状。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有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所以在人民公社时期,各个生产队都将之作为春花作物大面积种植,用作稻田的绿肥。 当年种芘花、草子的往事,历历在目。我所在生产队的300多亩农田中,大多种植芘花,最多是官路畈几块高田会种一些草子。 晚稻三畈耘出后,马上进行捧沟。捧沟的目的是排水、搁田。等到稻田搁干后,就可以定量撒芘花籽了,每亩田3斤左右。撒芘花籽多由老农民操作,他们双脚在沟坑里慢慢移动,一手拿着畚斗,一手将手掌朝上微微张开手指轻轻抖动,芘花籽就从指缝间均匀撒落。 等到收割晚稻时,芘花已经长出了嫩嫩的小叶子。小时候,我老是担心它们会被割稻的人割掉、踩坏,尤其脱粒机拖过,两道拖痕把芘花陷入烂泥之中。可是芘花的生命力极强,遭受踩踏的嫩叶,没过多久依然生机勃勃。 晚稻草一般就地翻晒。晒稻草时,拎着草结轻轻抖几下,抖落的草绒算是给幼嫩的芘花当被子了。入冬之前,再去壅一遍草木灰,既是施肥,也保证芘花越冬不被冻坏。在所有春花作物中,芘花是最好侍弄的。至于草子,播种方法不一样,用烂泥拌好,一小撮一小撮贴在庄稼地里,田间管理大致与芘花一样,只不过草子更喜欢干燥。一般来说,水稻田以芘花为主,棉花地以草子为主。 过了惊蛰,村子前小河对岸的田野上,到处都是芘花旺盛的绿色,清明前后,紫红色的花,在阳光下争相盛开,这是春天的颜色。孩子们喜欢摘花,摘来的花用橡皮筋扎起插进杯子养在家里。 春耕开始了,大地也开始慢慢改变颜色。我小时候,还是用耕牛翻耕。耕田之前,先要把芘花、草子斩断,否则厚实的芘花绊住了犁镵,牛拉不动。这时候的芘花,藤状的茎叠在田里足足有一二尺厚,如果拉直了将近一人高,要奋力挥动长柄的双面有刃的“横刀”,才能将芘花、草子斩断。如今,这种横刀早已绝迹。那时的田野上,往往一边是年轻人挥动横刀斩“芘花”,一边是老农民扶着牛犁翻起乌黑的泥浪,绿色在汗水中变成了黑色。经过灌水浸泡,腐烂的芘花与泥土融为一体,乌黑的泥土仿佛要渗出油来。 春耕之前,生产队的芘花除了给牛当饲料,也会割一些分给社员,一下子吃不完,煮熟了晒干藏在火油箱里。当年,饭镬里蒸一碗芘花干,也算是一碗下饭(方言,即小菜)。 每年,生产队会留一些芘花田养芘花种。在田头插一根竹竿,上面缚上草刷帚,用这约定俗成的办法,告示这块田的芘花不能割,是要用来收籽的。过了端午是麦收时节,芘花种也是这个季节收割的。割芘花种要凌晨两三点钟出门,太阳出了马上收工,否则籽会脱落。每一次收割时,总会割出一些蛇来,所以要穿雨鞋,防止被蛇咬。割倒的芘花种要晒几天,然后在田头摊开竹簟,将已经晒干的芘花种放在竹簟里敲打,这叫“拷芘花种”。拷芘花种是很热闹的,尤其是当芘花藤里钻出长长的乌梢蛇,一些胆子大的年轻人会追着捕捉。 说实话,家乡的芘花和草子厥功至伟。曾几何时,它们救过很多人的性命。记得上世纪60年代最初的三年,野生的革命草连根子都被挖完吃光了,于是生产队的芘花草子也成了救命草。 我还是相信芘花能改善土壤。所以,老家的院子里,我每年会撒一些芘花籽。这不,回老家割来一些芘花当菜吃,这味道竟让我想起了曾经苦难的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