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们有力量, 足以保护这个世界。” 摘自浙江大学明州医院护士 侯静的朋友圈 发这条朋友圈的时候,出生于1991年的侯静刚在手机上收看了《主题党日活动》,这是他们援汉的第20天。想起那些天的点滴细节,侯静心潮澎湃:“我想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也为此奋斗着,17年前的非典,我们不怕,因为我们是被保护的孩子;17年后的新冠肺炎,我们不怕,因为我们有力量,足以保护这个世界。” 侯静说,唯有这句话,才可以表达她的心情。 她是父母和男友的掌上明珠,从小到大,一直都被保护得很好。本来今年春节要结婚了,因为要去武汉,婚礼不得不延期举行。出发前,侯静并没有告诉回老家的父母,怕他们担心,还让男友不要来送。她没有想到的是,刚拿到驾照的男友第一次单独驾车几十公里赶来:“平安回来,我娶你这位大英雄回家。” 因为经常漏接家里来的电话,妈妈起了疑心。“你到底在哪?”她要求女儿把周围的环境拍一圈,侯静不得不说出了实情。屏幕里的妈妈看着她,沉默了很久:“你长大了,可以保护大家了!” 那天是2月16日,她的29岁生日。那天晚上8点多,回宾馆准备休息时,同事告诉她医疗队队长找她。刚走到大厅,就传来一阵《生日快乐》的歌声。原来,队员们准备了这个惊喜送给她,当大家用手掌以从上往下的方式“吹”灭蜡烛时,侯静哭了。 那些天里,侯静经历了很多考验。在凌晨3点把要找儿子和老伴的患者扶回病房时,在冒着风险给一位又一位患者咽拭子时,在为年老失智的患者清理满身大便时,在每一位患者真诚道谢时,她总是充满着自豪感。 “习总书记赞扬我们不惧风雨、勇挑重担,我觉得,我在保护全世界。” “所有为自己热忱奋斗并坚持的人,都是酷小孩。” 摘自宁波市第六医院护士 何莺莺的朋友圈 发这条朋友圈的时候,出生于1995年的何莺莺正在下班路上。那一天,她送走了已经痊愈的病区首批患者之一刘女士,心情很好,随手点开了手机歌单,“收获不同的力量,使我不断成长,像帆船使向对岸寻找着光……”那首《最酷的小孩》让何莺莺有感而发,写下了上面那句话。 她是所在护理组年龄最小的一位,很多人眼里的“小孩”,她觉得,来武汉就是“最酷”的事。更酷的是,每次只要她值班,整个病区患者咽拭子采集,都由她一个人完成。每一次,她都尽可能让动作轻柔、快速。 “采集的时候,口鼻有三层严密防护,就像有人捏着你的鼻子,很闷,也有感染风险。但你专注做事的时候就不会害怕了,毕竟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才酷啊!”她笑起来有一种天真的孩子气,很多患者会被这种孩子气打动,比如刚入院时郁郁寡欢的刘女士。 刘女士的家人也确诊了,并被隔离在另外的定点医院,她常偷偷掉眼泪。何莺莺除了当班时常安慰她,听她倾诉、鼓励她以外,一直在想办法哄她笑。一天何莺莺画了一幅《葫芦娃》,写上“众志成城 抗击病毒”送给刘女士,还摇头晃脑地唱了葫芦娃的主题歌。 “葫芦娃能打败妖怪是因为团结,我们也要团结起来,战胜病毒,早日回家。”她拍了拍刘女士的肩,“我和你,和你的家人,都是一伙的,要加油!”刘女士终于忍不住噗嗤一笑,继而眼睛红了。 出发之前,何莺莺剪了一个很酷的短发。初到武汉时超负荷工作和生离死别的考验,让她突然成长了很多。2月21日,疫情逐渐开始好转时,她发了一条朋友圈:“等头发长长,就来武汉看樱花。”一周后,她又许下一个心愿:“3月最想做的事就是在东钱湖放风筝。” 现在,所有美好,都在眼前。 “小吴拍的宁波月亮和昨天窗口我拍的月亮。” 摘自余姚市人民医院护士 余垚垚的朋友圈 发这条朋友圈的时候,出生于1993年的余垚垚睡了到武汉以来的第一个整觉。起床后心情好极了。前一天晚上,“超级月亮”出现,她发现在宁波的好闺蜜吴丹微在朋友圈发了宁波的月亮,于是立马跟了一条。 吴丹微是宁波市第一医院肾内科的护士,疫情期间主动报名去隔离病房。余垚垚报名去武汉时,两人经常在微信上相互打气。宁波患者“清零”后,吴丹微解除了隔离,感受到了自由的空气,余垚垚无比羡慕。而那一个晚上,两人不约而同拍下的月亮让她觉得心里一暖,“宁波和武汉,我们的心都是一样的呢!” 余垚垚喜欢武汉这座城市,她觉得这里的人太善良太热情了。初来的时候她没料到工作5年的自己,连操作最熟练的打针和抽血也成了难题。 “不戴手套的话,我能直接摸到血管,抽血时动脉也是一找一个准。”可当她做好三级防护时,却屡屡败下阵来。有几次,戳了两针都没找准,她也越来越紧张。往往这时,患者都会安慰她,让她慢慢来。 每次有患者出院,都是医护人员最高兴的时候。3月初的一天,患者梁阿姨就要出院了。她和余垚垚相约:“再过一个月,我们去看樱花吧!” “6月份,去我们那里吃杨梅!”余垚垚和同事也热切回应。 “杨梅是什么?”阿姨的问题引来病房中笑声一片。 记者 陆麒雯 樊卓婧 通讯员 姚璐璐 赵蔚 文 受访者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