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意险种,全额退保”,最近,不少宁波人的微信群里收到了这类吸引眼球的代理退保的宣传。而据记者调查,事实上,并非所有保险都能退保,而且,真正能实现全额退保的保单并不多。相反,消费者在委托社会组织和人员处理退保过程中,隐患不少。 消费者购买保险后,由于各种原因,如果不想继续保,可以申请向保险公司退保。不过,过了犹豫期后退保,通常要承担一些损失,不同的保险产品,有不同的退保规则,现金价值较低的保险产品,往往在退保后的所得也较低。因此,就有了社会组织和人员打着“全额退保”的幌子从事代理业务。 那么,这种所谓的“全额退保”究竟是在维护还是侵害消费者的权益? 某寿险公司专业人士向记者介绍,很多寿险产品具有长期保障功能,消费者退保后会失去所有保险保障,损害消费者的保险利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样一个案例。某市民为爱人投保了一款重疾保险,附加住院医疗,其中重疾保额为20万元。后因家庭经济原因及亲朋的劝说,办理了退保。时隔半年后,其爱人确诊肺癌,手术治疗后还需化疗,面对亲人受病痛折磨和家庭越发沉重的经济压力,该市民后悔不已。其实,在未知的风险面前,经济困难家庭更需要保障和守护,尤其是意外险和重疾险。 像医疗险、重疾险等健康保险产品,消费者在投保时,保险公司对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年龄、身体状况、职业等有一定的限制,如果退保后再投保可能面临保费上涨、重新计算等待期甚至被拒保等风险。 此外,在代理过程中,消费者也面临着其他风险。 有保险消费者反映称,社会组织和人员在协助消费者“全额退保”中,会诱导投保人签署代理服务协议,并诱导消费者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保单、电话号码等个人敏感信息,有的甚至扣留消费者银行卡、手机,从而达到控制客户的目的,从中骗取客户支付高额费用。 对此,不少地方发布了风险提示:有社会人员通过社交平台、网购平台、电话短信等渠道,频频向消费者发布“可在全国任意地区的任意保险公司办理任何险种的全额退保业务,100%退保成功,安全快速”虚假信息,打着“专业保险维权”的名义,让消费者委托其代理“全额退保”事宜,开展保险“恶意投诉全额退保代理”业务,严重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面临错失原有保险合同的风险保障,以及再投保时面临保费增加、重新计算等待期,甚至可能被拒保等风险,并向消费者牟取高额费用,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妨碍正常的保险经营秩序。提醒广大消费者重视保险保障,谨慎选择退保。 值得注意的是,“全额退保”业务链条上的相关人员所获得的报酬,看似从保险公司退回金额中提取,实际上皆来自此前消费者所缴纳的保费,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中损失了30%甚至更多的本金。同时,恶意投诉的消费者或许会被保险公司拉入黑名单,无法再次购买保险产品。 官方提示的同时,一个问题值得思考,如果保单不满意了,退保真的是最好的选择吗?“当保险维权不仅仅限于有争议的保险合同,而是发展成了经济利益推动的退保,不仅仅保险行业受到伤害,消费者的权益也得不到维护。”一位法律人士表示。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些社会组织和人员能够代理“全额退保”,多少跟保险销售过程中的不规范有关,这才让这些中介有机可乘。 记者了解到,为了遏制保险销售中的乱象,如部分保险业务员故意夸大保险责任、不如实告知免责条款和退保损失等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问题,今年1月1日开始,宁波率先在浙江省内实行双录,市民购买一年期以上的人身险时,保险销售人员会打开手机录音录像(即“双录”),并且跟你同框出镜,就保险销售过程的关键环节进行拍摄记录。此举就是要规范保险销售行为,是维护投保人权益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些视频内容将成为后期维权的重要证据。 而最为根本的,关上“退保生意”大门的还是在保险公司自身。因此,保险公司的规范销售是必要且必须的,维护市场秩序从出售每一份保单开始。 记者 徐文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