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4月25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淘万漉始得金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王巍伟

    近日阅读了钱穆撰写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感觉耳目一新又倍受震撼,颠覆了我一直以来对中国历史的一些认识。

    纵观整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三句话,第一句是:“辛亥前后,由于革命宣传,把秦以后的政治传统,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因为对传统政治之忽视,而加深对传统文化之误解。”

    我的印象中,古代的皇帝往往是号令天下,生杀予夺。然而,钱穆认为,中国历史上皇帝并不是完全一言九鼎,至少从制度安排上不是。比如唐代,中书、门下、尚书这三个部门负责各项政策发文,皇帝只有签字的权利。从这里看,中国其实很早就对皇权进行了限制。宰相是政府负责人,行政第一人。皇帝的权利是象征性的,宰相的责任相对较大。这跟1688年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是:“由于制度的时地性,故而,制度不可能推之四海而皆准,行之百世而无弊。”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谏官制度的演变。在汉代,设有谏官专门来谏诤和讽刺皇帝的言行,所谓“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然而,到了宋朝之后,谏官竭力发表反对政府的言论,让宰相的主张均无法变现,强如王安石也毫无办法,导致变法失败。这让我想起了一些西方国家的多党制,本来是为了监督执政党,相互掣肘,现在却成了为反对而反对,导致合力无法凝聚,政策无法推行。原来我们的古代也出现过类似的案例。钱穆认为,制度是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并非让现实适应制度,而是让制度来适应现实,这才是制度发展之道。

    第三句是:“我们不该单凭我们当前的时代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

    比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选拔体制的变迁。现在我们都对古代的考试科举制度侧眼相看,但钱穆认为,这在当时的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掌握政治,实现了很多贫民百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愿望。这相比同时期欧洲国家只能由贵族进入统治阶级来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看完整本书,我觉得就像乘着时光机穿梭了近两千年。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