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6月4日,市生态环境局公布了2019年宁波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这份宁波环境质量一年一度“健康体检”的结果显示:去年我市环境质量越来越“健康”了。 特别是市民最为关心的水和空气,主要水源地水质保持优良,地表水水质优良率稳步提升;环境空气质量保持稳定态势,PM2.5年均浓度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生态环境状况持续为“优”。 大气环境 臭氧取代PM2.5成为“关键先生” 2019年,宁波中心城区(不含奉化)PM2.5年均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5%,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二,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综合指数为3.77(越小越好),同比上升0.1;优良率87.1%,同比降低4.1%。全年空气质量达标318天,超标47天,其中轻度污染41天,中度污染6天,未发生重度污染。 除江北区、北仑区、余姚市、慈溪市、东钱湖度假区、杭州湾新区外,其他区域六项常规污染物均达标。 “体检报告”也指出了隐患:市区环境空气复合污染特征明显,主要污染物为臭氧和PM2.5;臭氧超标32天,超标率8.8%,同比上升3.9%,已成为影响我市空气质量的关键因子;PM2.5超标13天,超标率3.6%,同比持平。 在大气环境里,灰霾天肯定是市民最厌恶的。2019年,全市霾日共29天,比例7.9%,同比增加4天,上升1.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不到13天,就有一天是灰霾天。 和灰霾天一样,酸雨也是市民的痛点。2019年,全市pH年均值为5.24,属轻酸雨区,同比升高0.09,降水酸性程度有所改善。去年,全市平均酸雨发生频率为47.6%,同比下降10.5%。 水环境 35个市民“大水缸”水质达标率100% 2019年地表水水质总体有所改善,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均有较大幅度提升,无劣Ⅴ类水质断面。地表水80个市控监测断面中,水质优良率83.8%,比2018年提高3.8%;功能区达标率92.5%,比2018年提高6.2%。 体检报告也看到了隐藏的凶险:部分地区水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平原河网及小微水体污染问题仍然存在。平原河网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相对较低,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 让市民能放心的好消息是,2019年饮用水源水质良好,全市重点监测的35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其中Ⅱ类水24个,Ⅲ类水11个。13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除上林湖水库、溪口水库和上张-隔溪张水库为Ⅲ类水以外,其他水库为Ⅱ类水。 更令人高兴的是,我市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也有了一定提高。去年,一类、二类、三类、四类和劣四类海域面积分别占我市海域面积的6.1%、11.0%、14.2%、21.7%和47.0%,和上年相比,劣四类海域面积明显减少。 不过,我市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程度仍总体较高,主要集中在杭州湾南岸、甬江口、北仑大榭港区、象山港和三门湾海域。 声环境 象山蝉联最安静地区称号 2019年,宁波市区昼间区域环境噪声均值为56.5分贝,声环境质量一般;余姚市、慈溪市、奉化区、宁海县、象山县区域环境噪声均值分别为54.1分贝、54.5分贝、54.9分贝、54.5分贝、54.3分贝,声环境质量属较好。与上年同比,无明显变化。和前几年一样,象山仍旧是宁波相对最为安静的地方。 全市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为“优” 自然生态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是按照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环境质量等5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的,用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表述。 2019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较好水平,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80.0,等级为“优”(EI≥75),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排名第6。与上年同比,全市平均EI指数下降了0.3,生态环境状况无明显变化。镇海区、慈溪市、江北区生态环境状况为“良”,其余各地均为“优”。 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7.7%以上,林蓄积量年增长率达到5.4%以上。湿地保有量稳定在2300平方公里以上,保护率达到35.1%。 记者 林伟 通讯员 陈晓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