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宁波老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7月17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年74岁的叶良康从16岁开始就接触竹编,坚持了大半辈子,一根根简单的竹子在他的巧手里幻化出各种模样,成了惟妙惟肖的花鱼虫兽。

醉心竹编五十余载>>>

工作中的叶良康。 记者 徐丽文 摄

    醉心竹编五十余载>>>

    从小在塘溪镇东山村长大的叶良康,把竹子比做自己最好的朋友。上世纪70年代,东山村1400多户人家中,有600多户都是以竹编维持生计。如今,村里几乎只剩下叶良康还掌握全套竹编工序,坚持制作竹编工艺品。

    竹编的选料非常考究。叶良康需要到6公里以外的山上寻找不同品种的毛竹。“毛竹弹性最好,金竹光泽度最好,水竹韧性最好,三种毛竹生长环境各异。毛竹可存放一个星期,金竹2个月,水竹顾名思义长在水边,所以时间不宜放长。” 叶良康在自己家的后院旁,也种了些水竹。

    1956年,有一位擅长竹编的老人经常到叶家做客,当时还是小学生的叶良康时常听老人聊天,看着老人用竹编穿插制作热水壶外壳。

    虽然没有正儿八经地拜过师,但叶良康把村里的长辈们都当做自己的师父,跟着学做农用箩筐、晒谷篮子。刚开始,叶良康学习劈篾,篾分为经篾和纬篾,这为编织打下了基本功。不到半年,他就掌握了全套竹编工序。

    创新想法带来新生机>>>

    创新想法带来新生机>>>

    五十多年来,叶良康亲身经历了竹编工艺的兴衰。

    1967年,叶良康负责外贸竹编产品的设计打样工作。“设计稿一式三份,其中一份交到广交会,供各外国厂商选购。”

    改革开放后,竹编制品大受欢迎,1982年,英国商人先后来到塘溪镇9次,定做了十几样物品。当时竹编厂一年有80万元产值。1985年,叶良康自己办起了竹编厂,起初生意订单较多,叶良康还买了辆卡车,开车送货到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来回要十多个小时。红火的生意,让叶良康成了村里第一批万元户。

    可好景不长,从1998年开始,塑料产品慢慢替代了竹编工艺品,原先的加工点也变成了食品厂。叶良康面临选择,他想过转行,却依旧放不下竹编,不想放弃。后来家人办起了服装厂,他一边帮忙,一边利用空余时间继续钻研竹编工艺。

    叶良康心想,竹编除了制作实用的工艺品,也可以向观赏性发展。于是,他研究起了书中的动物。看着书本上的形象,叶良康脑海中先有一个大概框架,然后实地观察,用相机多角度拍摄,根据照片调整最后成品。他还学会了上网,到网上搜索动植物内部构造分解图。

    比如“牛”造型的工艺品,做工精细复杂,一年最多做10个,光从成品很难看出是如何编织出来的。“先做好动物身体板块,然后从头部编织,再到四条腿。”而“孔雀”造型工艺品是叶良康多次到动物园观察之后几经修改而成,一般需要2-3个月才能出一个成品。

    他的创新想法带来了商机,当地不少企业主上门找他预订竹编工艺品,做为礼品送人。

    从手艺人到“守”艺人>>>

    2007年,鄞州区从事非遗普查的工作人员与叶良康取得了联系。2010年,鄞州竹编工艺被列入市级非遗保护目录,2012年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目录。此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叶良康,也通过他感受到了鄞州竹编的魅力。

    “竹编手艺人除了编织,还要有美术、雕刻功底,并不好当。”叶良康的左手无名指曾被电刨机器刮伤,指甲被截断,手臂常常被竹子划出血丝,竹篾的刺也曾深深扎到了手掌里,这些苦和痛再常见不过。

    平时忙不过来的时候,孙子小叶就在一旁搭把手。叶良康并没有系统教过小叶竹编,但他仿制出来的作品却也有模有样。叶良康只要稍加修改就是成品。小叶大学毕业后就跟着叶良康“实习”上岗,如今技术越来越熟练。

    现在,叶良康的徒弟已有近千人。从2010年开始,叶良康每周奔忙在好几所中、小学上课,每学期教授学生近百人,他希望通过他的传承教育,可以和年轻一代一起创造出更多融合当下家居需求与工艺审美的竹编制品,将竹编文化发扬光大。记者 徐丽文

    实习生 胡雨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