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燧像 |
慈溪市横河镇有一条忠烈路,是以当地名臣孙燧谥号“忠烈”命名的。“一个孙家境,半部明代史”“横河孙家境,纱帽八百顶”,道出了横河孙家境村贤臣辈出的地域文化奇迹,而孙燧正是其中的代表。作为大明王朝一代忠烈,他因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最终殉难于“宸濠之乱”。嘉靖帝即位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烈。《明史》中有《孙燧传》。 日前,慈溪地域文化研究者王孙荣编校的《孙燧集》由宁波出版社出版,这是目前唯一一部公开出版的孙燧诗文集,汇辑孙燧传世所有诗文、奏章、信札、公牍以及诸多传记资料,从多维度解读其人其事其情怀,堪称孙燧研究史料集大成者,不仅如此,该书还首次匡正了《明史》中的两处差错。 忠烈之举挽延明朝120余年历史 孙燧(1460—1519),字德成,号一川,余姚孙家境(今属慈溪市横河镇)人。明代著名忠臣,为维护国家统一而临危受命,直至从容赴难,最终以一己之死赢得了平定宁王叛乱的先机,使百姓免遭兵燹,社会少经动荡,在客观上挽延了明朝120余年的历史。 孙家境孙氏历来是忠孝之家,奉五代后唐三司使孙岳为始祖。南宋理学家孙应时是孙燧的九世叔祖。孙燧曾祖孙锐,博学有才。祖孙溥,传道授业。父孙新,曾任郑州递运所大使。 这样的家世出身,给他的治学、立身、处世以很大影响。 孙燧和王阳明同在明弘治五年的浙江乡试中中举,后来同朝为官。宁王朱宸濠叛乱,孙燧预先谋划应对,做好充分准备,最终以身殉国。正因为孙燧的壮烈牺牲,才给王阳明平定叛乱提供了契机。 《孙燧集》是第一部编校出版的孙燧诗文集,该书从谱牒、地方志、诗文总集、书画汇考等文献中搜集孙燧诗文作品40余篇,首次点校了孙燧在江西刊刻的奏疏集《恤刑录》。搜集了大量明清人撰写的祭文、传记、碑记和挽诗,以及明代众大臣、名家写给孙燧的诗文,以及孙燧父母、兄弟和夫人杨氏的寿序、祭文、墓志等史料。堪称孙燧研究史料的集大成者。其中《忠烈公年谱》2014年在《明史研究》第14辑发表。 《恤刑录》现藏于天一阁博物馆 为什么会编校《孙燧集》?王孙荣告诉记者:“2017年10月,我应邀参加横河孙家境祠堂晋升浙江省级文保单位庆典仪式暨祭祖大典。其间,横河文化站站长孙志伏向孙家境村书记提议,为孙燧写一部传记,决定先由我整理相关史料。” 王孙荣本人就和孙家境有不解之缘。他在孙家境度过童年,从小耳濡目染,早年就立志于研究地域文化。在上海求学期间,一有空就跑书店、图书馆,一旦见到与慈溪、余姚相关的资料就认真抄录,细细梳理,日积月累收罗了大量地方史料,尤以孙家境的史料为富。 孙燧不是一个以诗文称名于当时的人。他的文章往往是经世实用的,其《恤刑录》现藏于天一阁,十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为天一阁甄选《天一阁明代珍本政书丛刊》时,曾将《恤刑录》选入影印出版。 此书系正德初年孙燧以刑部郎中恤刑江西时所作奏疏集,版心刻“疏稿”字样。书中收录孙燧恤刑奏疏五通,这些对于了解当时江西的社会历史,尤其是恤刑的具体细节,颇具价值。刑部题覆奏疏中,关于宁王朱宸濠插手地方司法事务的事实多有透露,亦可以补充相关史籍记载之不足。记者 陈晓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