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2020-08/19/A4/6649052_ds-qianyh_1597754407439_b.jpg) |
“组局”参加议事的居民实地查看小区绿地。 通讯员供图 |
为缓解居民“停车难”,增设停车位,结果却遭到居民投诉;对车棚住人乱象进行整改,却碰上居民有难言之隐;旧楼出现地面开裂、化粪池堵塞,居民“众筹”遇到困难……这些听着就让人“挠破头皮”的事,在鄞州区百丈街道舟孟社区却都能得到顺利解决,这得益于社区里有一个以“灵活”出名的居民议事团。 这次“破例”,没人“学样” 2019年,舟孟社区曾对辖区小区车棚出租住人乱象进行过整治,一共排查了16间出租住人的车棚。在对其中一间车棚进行腾退时,社区“犯了难”—— 车棚里住的是一位腿脚不灵便的老人,日常需要依靠轮椅出行。 老人的家人就住在同一小区,但他们对此也颇为无奈:虽然自家住的是一楼,但因为房子设计的缘故,需要上一段阶梯才能进家门,轮椅进出十分不便。 老人有难处,大家都能理解;车棚住人存在的安全隐患,周围居民也有顾虑。如何才能实现“双赢”? 老人及家人、社区党员代表、住在车棚附近的居民代表、社区工作人员……议事那天,社区会议室挤得满满当当。社区党委书记余佩宏说,遇到难题,召集居民议一议,已经是一种常态。 “住还是要让人家住的”“不能在车棚里烧饭”“定期对线路和电器设备进行检查”……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问题得到解决。 “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灵活的,但最终的目的是不变的,就是要让老人安心,让邻居放心,让彼此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余佩宏说。 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因为是议事的结果,这次“破例”没有引起其他人的不满。 “反对派”必须来议事 舟孟社区组建的这个居民议事团有个显著的特点:灵活。平时大伙儿各忙各的,遇到大事要商量,就吹响“集结号”,重点是每次“组局”议事的居民各不同。 每次都会有10到20名相关的居民参与议事。在很多人看来,在上千户居民中找出10到20个人来开会,不过是“小菜一碟”。可对社工们来说,却并非如此。有的人平时能说会道,可到了关键时刻,却总是以“工作忙”“没有空”为由推脱;也有的居民平时没啥意见,眼看事情得到推进,又冒出新的想法…… 在社区里张贴通知;“点对点”打电话、找上门邀请;本人来不了,就邀请家属抽空来参加……如此大费周章,余佩宏说,是因为“吃过苦头”,也“尝过甜头”。 舟孟社区下辖的舟孟小区是一个房龄超过25年且没有物业的老小区。停车难是困扰居民的一个顽疾。为此,社区计划将其中一块绿化带改造成停车位。 这件事是通过居民议事的方式来推进的。大伙儿看了场地,也商量了具体的解决办法。然而,就在大伙儿以为事情得到解决时,却遭到居民投诉,投诉理由是“绿化少”“不安全”。 余佩宏说,好在每次居民议事都是有书面和照片记录的,“因为走的每一步都有据可依,事情最终还是以居民议事的结果为准。” 也正是在这次事件之后,舟孟社区的居民议事团定下了这样一条规矩:一定要让相关居民,尤其是有反对意见的居民参与。 “参与议事的居民是不固定的,这也有助于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能更深入地了解居民的需求。”余佩宏说,目前已经有超过百位居民参与议事。 就拿停车位改造来说,社区在了解到居民提出的反对意见后,在停车位附近增建了立体绿化,满足了居民的实际需求。 记者 石承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