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你在工作室吗?我们工厂停掉了一条生产线,现在老板说不发工资了,这可怎么办?”最近两个月,李国友时常能接到这样的电话。作为奉化区西坞街道总工会老李调处工作室的负责人,老李的手机号很多工友都知道。遇到劳动争议了,工友们首先想到打给他。 20日下午,全市劳动争议调裁诉联动化解现场推进会在奉化举行。老李被前来学习取经的代表们包围着,听他讲述那些调处劳动争议的故事。事实上,在奉化这片“试验田”上,宁波还尝试了不少针对劳动争议的多元化解措施,从今年2月被列为全国三个试点城市之一至今,已基本实现了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程序衔接、制度融合的试点目标。 18年来,成功调解劳动纠纷超千件 “最近还是蛮忙的,今年受疫情影响,调处的劳动争议案比往年略有上升。”老李是四川人,2002年他来到奉化西坞街道的一家铸造企业,负责办公室和企业工会工作。从调解他自己所在企业的劳动纠纷开始,逐渐覆盖到西坞街道的大部分企业,随着一件件劳动关系纠纷的成功调解,一场场工伤事故的妥善解决,逐渐“堆积”出了老李口口相传的好名声。18年来,他成功调解的劳动纠纷总数已超千件。 每天清晨4点,李国友就骑着自行车上班了。他告诉记者,之所以这么早上班,是为了早点下班赶到“老李调处工作室”。“工友们上班时间没空,我错一下位,早一些开门,他们就方便多了。”有时晚上下了班,老李还要去跟职工们喝酒、谈心。“反正只要他们需要,我都尽量奉陪。” 在调处室的墙上,挂着“热心接待、细心倾听、耐心调解、关心回访”16个字,这是他将多年的调处经验总结后形成的工作方法,正是这“四颗心”,让他赢得了工友们的信任。 老何“驻场”,劳资案下降超20% 除了老李,还有老何、老庄。在奉化,像老李这样以领衔者姓氏命名的工会劳动关系调处工作室,还有不少。每个工作室分别有3至7名热心工会工作,擅长劳动关系协调的人员组成。并根椐每个工作室的服务特点,将人员组成、服务内容、工作流程、法律援助受理范围等在本区域内公开,为职工群众寻求劳动争议调处提供帮助。 今年,奉化一家公司因企业关停发生工资拖欠,莼湖街道“老庄工作室”通过对企业方的法律宣传和解答,同时做好职工思想引导工作,最终为67名职工讨回拖欠工资73万元。 “老何说和工作室”成立于2019年,位于溪口畸山工业集聚区,在“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何华海的领街下,今年区域劳资纠纷和投诉案件的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0%以上,工作室作用发挥显著。 “工会+人社+法院”,力推“全链式”解法 今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劳动争议多元化解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在全国11地开展劳动争议多元化解试点工作,宁波被列为全国三个试点城市之一。 记者从市总工会了解到,自被确定为试点地区以来,宁波积极探索劳动争议调裁诉对接试点工作,有效构建法院、人社、工会三方调裁诉对接格局,打造“全链式”劳动关系矛盾化解机制,基本实现了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程序衔接、制度融合的试点目标。 目前,全市10个区县(市)均联合下发对接实施方案,市本级和10个区县市均在仲裁院设立了调处对接工作室。两级法院、仲裁委在裁诉前、裁诉中,以委派调解、委托调解和协助调解等三种方式,采取依托线下对接工作室及线上浙江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网络平台、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ODR平台)、浙江移动微法院等平台,将各级仲裁院、法院处理的适合工会调解的劳动争议案件,直接移交工会先行调解,实现高效“案结事了”。 去年11月以来,全市共移交328件劳动争议案件,成功调解266件,调解结案率为81%,在柔性化解劳动争议的同时,也减轻了仲裁院、法院办案压力。 劳动争议调处,一直是工会工作的重点。截至2019年底,宁波市已建工会的规模企业共有9302家依法建立了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建立市级调处工作室20家,县级调处工作室31家。根据推进工会劳动争议调处工作室建设“2050”三年计划要求,宁波将继续在村(社区)、乡镇(街道)、产业集群发展规模较大、行业特色明显、小微企业密集的区域建立工会劳动争议调处室,按照上下联动、分级负责的原则,力争在2021年底建成20家市级和50家区县(市)级调处工作室,并向“小三级”工会延伸。 记者 滕华 通讯员 郁诗怡 陈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