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成 从青年演员录制节目时突然倒地逝世,到大学生球场猝死,再到山东援鄂护士张静静突发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后去世……青年群体猝死频发,让“心源性猝死”受到社会关注。9月15日《中国青年报》 生命是宝贵的。年轻生命更是如此。当猝死年轻化现象愈发明显,应急救护更亟待向年轻人倾斜,实现年轻化。 9月12日是第21个“世界急救日”。日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廉思领导课题组开展的“大学生公众急救认知及应急设备使用状况调查”报告出台。报告显示,青年学生对于猝死的风险意识强,在心肺复苏知识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方面呈现出较强的学习渴望和成长需求,但在相关知识技能方面知晓率低,应急救护能力明显不足。这既让人喜忧参半,同时更值得从根本上重视。 当猝死呈现年轻化特征,年轻人是无论如何不能不自律了。因为,不良生活习惯,比如熬夜、抽烟、喝酒,非但不能从根本上缓解生活节奏快、工作学习压力大之压力,相反会透支身体,使得电解质或酸解平衡紊乱、应激或情绪波动的情况频发。课题组成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胡志成介绍,青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器质性心脏疾病。电解质或酸解平衡紊乱、应激或情绪波动也显著增加器质性心脏疾病患者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概率。 当然,除了要让年轻人自律,还需要在年轻人中推广急救知识和AED操作技能。应该看到,这一方面能有效降低心源性猝死事件的死亡率,使心脏病危急重症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把猝死对生命的威胁降到最低;另一方面,青年群体学会了急救知识和AED操作技能,能够促使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公共急救氛围,引导社会公众主动分享急救知识和技能,最终形成全民会急救、敢急救的社会风气。 近年来,因为人们意识观念淡薄,应急救护知识技能不足,猝死不仅呈现年轻化,还呈现严重化倾向,我们应从偶然中看到必然。只有整个社会都有急救的意识、氛围和技能,每个人都成为生命的守护者,每个人的生命才能少一分意外、多一分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