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0月07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踏月 □魏人彪

    假如从水街走过,最好的时间段应该是在沉静的清澈的月夜里。

    这时,四周高楼上很兴奋地不断跳跃变幻、缤纷闪烁的墙体霓虹灯已“累”得懒得再动弹一下,纷纷偃旗息鼓;低处的路灯也明亮乏力,只现出一团光晕,孔明灯一般,漂浮在各式裙楼之间;月光却是无比的清泠,如水倾泻,落进街池,但不见一丝的激溅,倒是那一轮中秋的圆月,映入如镜的池水,温润似玉。

    无需结伴,独自一人,轻轻投足,徐徐而行,一步步都仿佛荡漾了月色,在脚边生出一圈一圈的涟漪。

    在老上海,曾经流行中秋之夜“踏月”的习俗。晚清思想家王韬著作中曾有记述:“夜间妇女盛装出游,互相往返,或随喜园亭,人静更阑,犹婆娑月下,谓之‘踏月’”。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也有写道:“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日‘走月亮’”。这其中缘由,和“照月得子”的风俗有关,寄托着古代人们对于子嗣繁衍、家族延续的美好愿望,但是我更愿意相信,在这“月光千里白,秋色一天青”(恒山楹联)的时刻,又有谁会不乐意走出憋屈、昏暗的小屋,披着皎白的月光,俯仰之际睹物生情,思人寄念,让积攒了许多时日的俗虑尘怀爽然顿释呢?

    水生风情,月孕情愫。在江南水乡苏州,人们最是喜欢“石湖看串月”。当月亮偏西时洒下的光辉透过了九个环洞,直照北边的水面上,这时候波光粼粼,在石湖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为了这一年一度的胜景,游人近悦远来,租船、占位,在掺和着幽幽桂花香的舒爽秋风中,等待“串月”的出现。“夜半潮声看串月,几人醉倚望河亭”“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这样的景致,又是何等的让人沉醉啊!倘若意犹未尽,“那就折一张阔些的荷叶\包一片月光回去\回去夹在唐诗里\扁扁的,像压过的相思。”(余光中)

    当然,此时此刻的水街,水和月兼具,也是同样让人沉醉的。镶嵌在水街街面的街池有两个,东西一字排开。一个池长近200米,另一个100余米,我用脚步量了一下宽度,应该在40米的样子。没有风,池水平净如镜,旁边的楼宇、霓虹和中天的月亮都坠落在里面,恰似两幅写实水彩。风在流窜,水面便起了皱,把潜在池底的月亮遮掩了,月光却是憋不住的,一串串从水底下“咕噜噜,咕噜噜”地透上来,在水面泛卷起无数欢蹦乱跳的碎银般闪闪的光点。街池的东边,是一尊高高的银色不锈钢雕塑,一群鱼儿争先恐后从高处俯冲下来,激起一支支珠飞玉溅的水柱,构成3对既错开又错落的“V”字造型——雕塑名为《飞·凡》,月光之下,情景更为契合。街池的西端却与汪汪汤汤、在夜色里像梦一样湍流无痕的甬新河相接,我猜想那河肯定是池水们无法拒绝的一个诱惑,所以每当降雨,池水们就会满溢出来,迫不及待地奔向这一条涓涓不息的自然之流……

    在东部新城金融中心这一楼群密集的区块里,水街,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存在。

    月亮之下,碧水之上,我不由想起贾平凹的一句话,“人生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中的一泓清泉不能没有月辉”;又想起一个人,一个低到凡尘中的伟大的音乐家,他没有左眼,没有右眼,却有着旷世才情和气质,七十年来,一曲悠扬的《二泉映月》,让那澄碧的泉水和明月永远荡漾在了人们的心上!

    踏着月辉,心仿佛被这盈盈可掬的月光一波一波地浣洗着,涤荡了仆仆世尘,一下变得率真而明净了……

    踏月去,在每一个明月千里的夜晚,水街都会别有一番美意地静候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