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记者节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1月08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河姆渡到井头山 的千年追问

    孙国平给很多记者展示过井头山贝丘遗址发现的船桨照片,这些桨刚出土时是金灿灿的原木色,非常光滑,显然精心打磨过。

    “有桨就一定有船。”他从水里捞出船浆给我们看,眼里闪闪发光,“只不过暂时还没有找到!”

    那是今年初夏,我第一次采访这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主任。那时疫情刚刚缓解,井头山遗址新闻发布会公开的那些新发现让所有人精神一振——这座浙江迄今发现的沿海唯一一处史前贝丘遗址,把华夏文明的历史从7000年前河姆渡,又往前推了约1000年。

    “从河姆渡到井头山,不过10公里,开车20分钟;从7000年前到8000年前,人们追寻了半个世纪。”这是我们后来写到稿件里的话,也是当时我接到的采访任务——从河姆渡到井头山的千年追问。

    《宁波晚报》素来有重视文化新闻的传统,当年田螺山遗址首次被发现时,晚报是所有媒体中第一个报道的,这也是前辈的成名作之一;我的合作伙伴,是跑文化线多年的资深记者,那些专业术语、业内典故信手拈来。在所有参与井头山遗址报道的团队里,大概只有我一个彻头彻尾的“新人”,一切从头学起,从最“外行”的问题研究起,从最早参与的人问起。

    对一个新人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军说他考上厦门大学历史系时,老师告诉他,这个专业就是寻找华夏民族的来处:“1973年,我都34岁啦。之前考古工作被耽误了许多年,现在我终于来到了河姆渡。我当时就预感,她会告诉我,我们打哪儿来……”

    2001年,河姆渡遗址直线距离7公里处发现田螺山遗址后,北大考古系毕业的慈溪青年孙国平回到家乡成为领队,一干就是近20年,烂泥里不断有新的发现:“那些文物不断告诉你祖先的历尽艰辛,再走进热气腾腾的生活,走近身边的父辈祖辈、亲朋好友,你会发现有些东西留在了你的骨血里,会感慨每代人的不懈努力,也会理解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走过的每一步!”

    他希望下一步,可以在井头山找到独木舟:“这样就能证明,人类对海洋的探索,8000年前就开始了。”

    从河姆渡到井头山,近半个世纪的求索,每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和细节、每一种百感交集的念想和牵挂,我们都不舍得放弃,最终都写进了8000字的报告文学。

    8000字,有多少人会完完整整从头看完?谁心里都没底,但我们觉得,这么厚重的历史,那么多为之穷其一生的人,不该只有碎片化的报道,一份相对客观、完整、全面的记录是必要的,一定有人愿意细细地读,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

    新闻和考古,看似一新一旧两个极端,其实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都是发现和记录,都是倾尽全力追求真实,还原细节,然后告诉大家,到底发生了什么。

    都是细致活儿,值得静下心来好好做。

    记者 樊卓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