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3版:宁波晚报25周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1月13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1年,全国最早报道屠呦呦其人其事

晚报4年深情见证屠呦呦获奖经历

    最早报道屠呦呦荣获拉斯克奖

    2011年9月13日,本报记者沈莉萍和一位赴美留学朋友在QQ聊天时,获得了一则一位中国人在美国获得了一项重磅大奖的消息。记者特有的敏感促使她迅速而又幸运地抓住了大洋彼岸传来的这道微光。

    次日,《宁波晚报》率先在国内报道了通讯《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宁波人屠呦呦获国际生物医学界大奖 她发明的抗疟疾药青蒿素拯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

    文中提及,“据悉,至今为止,拉斯克奖得主中已经有80人获诺贝尔奖,其中28人是在过去20年中获诺贝尔奖。因此,拉斯克奖也被视为‘美国的诺贝尔奖’,或者是诺贝尔奖‘风向标’。屠呦呦获得的这个大奖,‘是至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离诺奖只有一步之遥’。”

    文章首次报道了屠呦呦研究发现青蒿素的过程,谓其“以鹿鸣之声响彻世界”。

    屠呦呦通过晚报向家乡问好

    此后,《宁波晚报》又连续用了很多版面来追踪报道屠呦呦。2011年9月16日,首先披露屠呦呦已低调赴美领奖,9月21日详细报道屠呦呦接受拉斯克基金会专访,重忆了40年前发现青蒿素的激动时刻,9月25日,大幅报道《屠呦呦领取国际医学大奖的历史时刻》。

    2个多月后,2011年11月,记者终于拨通了一直以来低调谦逊、婉拒各种采访的屠呦呦的电话。那头传来了期盼已久的声音,她说普通话,带着几分家乡口音,语调不紧不慢。

    屠呦呦说:“我想对父老乡亲们说一声,大家好。希望通过《宁波晚报》转达我对宁波各界关心支持的感激之情!”

    屠呦呦的先生李廷钊告诉记者,屠呦呦对宁波有着很深的感情,“还在美国领奖时,她就已经通过互联网看到了《宁波晚报》的报道,当她在报道中看到熟知的地名、人名,亲切感油然而生。”

    确定开明街26号是屠呦呦故居

    屠呦呦在电话里亲口告诉记者,她在宁波的老屋就在开明街26号,同学还帮她拍来老照片寄到北京。但海曙区文物管理所称,该处是目前这条街上仅存的近现代建筑,其主人是经济学家、曾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的姚庆三。

    那开明街上仅存的传统建筑到底是不是屠呦呦旧居?最终,晚报再次独家揭开了谜底。屠呦呦76岁的表弟李定镜于2011年11月21日上午专门来到晚报,告诉记者:姚庆三故居就是屠哟呦的老屋,屠呦呦是姚庆三的外甥女。

    如今,旧居早已修缮一新,并入选宁波市首批历史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也成了不少市民和游客来甬的打卡留影地。

    获诺奖之夜再次拨通电话

    2015年10月5日当晚,沈莉萍再次拨通了屠呦呦家的电话。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面对这么大的喜讯,向来低调而淡泊名利的屠呦呦已早早睡下。

    接电话的是先生李廷钊,他告诉记者,他们也是从电视里得知获奖消息的,非常开心,之前真的一点都没有想到。作为屠呦呦的家人,他说:“我代表屠呦呦,非常感谢家乡的关心和支持!”

    当晚电话接到烫手的还有时任宁波中学校长的李永培。屠呦呦高二、高三就读于宁波中学,是宁波中学51届(春)高中毕业生。

    “太欣喜了,无比骄傲!”李永培不住地感叹,市教育局领导、毕业多年的校友、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纷纷打来电话分享喜悦,“这是所有宁波人、宁波教育界、宁波母校人的激情沸腾之夜!”记者 房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