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1月19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赶夜潮

    □吴林祥

    初秋夜晚,约上三五好友,提着玻璃小方灯,到退潮的海涂中去捡海贝、抓沙蟹、捉弹涂鱼……统称为赶夜潮。别以为在被晚霞涂抹的海涂上,享受凉爽的海风,脚踩细软的泥涂,目之所及尽是沙蟹、弹涂鱼、泥螺等可爱的小动物,像是在参与一场新奇有趣的游戏。实际上,赶夜潮是一种艰辛的劳动。

    在昏黄的油灯下,在埋过小腿的泥涂里,长途跋涉几个小时,躬背弯腰快速起伏捕捉猎物,需要消耗大量体力,往往折腾到后半夜才回家。

    沙蟹是蟹类一种,生活在近海滩涂中,呈土黄色,全身腹和脚都有节,背负方壳。蟹体虽只有一块麻将牌那么小,但也有十只脚爪,细长细长的。大爪称蟹钳,比小爪还长,平时盘弯在蟹身前,只是取食工具,起不了那种“长臂管辖”的作用。爬行时只能横走,又谓趴脚沙蟹。蟹躯中窗扇似的结构叫蟹咀,咀上方生有一对火柴梗眼睛,无事横放,有敌竖望。沙蟹很勤快,打洞的沙泥要抟成团,抱到洞口才弹出去,所以沙蟹洞穴前往往有扇面的泥球阵。沙蟹壳粗肉少,鲜味差,不过每到三伏季节,蟹肉结实,壳生黄膏,市民们常买来磨蟹酱、糟沙蟹或生炒过酒吃。

    弹涂鱼比泥鳅略小些,体形瘦长,全身褐色花斑,长着青蛙似的大眼睛,有胸鳍、背鳍、尾鳍,鳍黑紫且有纵纹,生活在浅海滩涂和入海河口附近。平时用胸鳍当脚爬行,紧急情况以胸尾两鳍为支撑,借力弹跳,是钻泥打洞的好手。水上跳跃的姿势也很美,嗒、嗒、嗒……能跳出一串串大小不一的同心圆。弹涂鱼肉质细腻,味道鲜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乡村缺少玩耍的东西,大人们往往将捉来的沙蟹、弹涂鱼系上线,作为儿童们“会动”的玩具。

    赶夜潮要季节与潮位相契合。盛夏高温闷热,落潮时最好正黄昏,小海鲜们白天闷在泥涂里难受,太阳落山,凉风习习,正是出洞透气、出门纳凉的好时机。傍晚,我们几个伙伴各自携带工具出发,等大潮退到一半时,夜幕开始拉拢,每个人背好竹篓,系好藏物袋,点好煤油灯,离岸下海。来到了软泥涂,沙蟹、弹涂鱼多起来。沙蟹们有的翘脚健身,有的吐沫练气,有的漫不经心地爬行,有的则面对面相望像是在商商量量,不知是定力足,还是视听差,人到了它们身边也不赶快逃跑。弹涂鱼此时也会出洞玩耍,有单身狗,也有情侣伴,有趴着不动,也有悠闲漫游,但都机警,看见灯光,人未靠近,胸鳍一扒,尾鳍一甩,转身逃之夭夭。为了多抲些弹涂鱼,玻璃灯要三面贴纸遮光,以蒙蔽它,等它反应过来时,已被快步上前的赶潮客紧紧捏牢。

    刚赶夜潮时不知诀窍,老是在人家后面转转,所获得的东西自然只是别人的一半。时间一长便摸出了门道:戴好手套(防止被沙蟹壳戳伤,也防弹涂鱼滑出),人随潮走,心思要集中,捕捉时下手要快。一番规范操作下来,收获颇丰。头批货抢到手,量少点也就无所谓,返回途中还可顺道捡拾些虾蛄、花蛤、蛏子等。

    “上山一蓬烟,下海一餐鲜。”各种透骨新鲜的小海鲜可以炙烤,可以清炖,可以红烧,也可以煲汤,那味道鲜得让人流口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