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燕 出小区右拐,街角处,那辆人力三轮车总在,车身灰灰旧旧,车斗的漆掉得斑驳。车斗里,两只小油漆桶改造的煤球炉矮墩墩的,其上各有四层小蒸笼,白气虚弱地冒着,倏地被风刮得无影无踪。 车边的女人也灰灰旧旧的,她猫着身子,手执小铁棍在煤球炉里拨弄一番,蒸笼四周的白气一下子繁密起来,被谁急吼吼撵出来似的。见我们靠近,女人眼里闪着热切的光。我依然要了五个蒸饺,白菜猪肉馅的,她的蒸饺好吃。女人从车头挂着的一叠塑料袋里扯下一只,装了饺子,打个结递给我。见她双颊冻得通红,我说那么冷早点收摊吧,她半眯起眼睛,左右前后环顾了一圈,叹口气:“杵在这两个多小时,也没做成几单,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这是数年前奉城早晨的一角。卖早点的女人住附近小区,我知道她时,其已在街角卖了三年的蒸饺、小笼包。 某日清早,我刚出小区南大门,一股热气腾腾的市井之气扑面而来,那会,南大门的马路还未扩建,对面,墨绿色篷布搭成的棚开了好几家早餐店。一张熟悉的脸映入眼帘,女人系着簇新的紫色围裙忙进忙出,她的棚下,三四张折叠桌旁都坐有人。最前面的定制方炉子上铺了层不锈钢铁皮,上头四个炉眼,每个炉上七八层蒸笼,后面两只柴油桶做成的大炉子也没闲着,煮馄饨、水饺、紫菜汤、榨菜汤,热气氤氲,香气扑鼻。十多只红红绿绿的暖瓶排成一溜,瞧着挺喜气。我注意到,起码有三个人在帮衬她,烧水、打包、收钱、抹桌子等,应该是她的家人吧。 女人告诉我,这简易棚是政府设的点,收费便宜,还有人专门打扫卫生。“三轮车摆摊时生意不好,这样好多了。”女人捋了把额前的头发,笑得欣慰。 后来,马路扩建成了双向六车道,宽敞气派。自然,那些墨绿色的棚也就撤掉了。女人的早餐店有了新的安置,巧的是,新店就开在当年她三轮车摆摊的那条街上。她租了楼房,朝街的一楼作为店面,店牌做得好看,米黄底赭红色的字,名为“幸福早餐店”。小店约四五十平方米,墙面用了仿木纹的装饰板,与店内六七套木质桌凳呼应。进门靠右,是个铝合金搭建的厨房,上半部透明,厨房里的一举一动,顾客看得分明。每张桌上除了筷筒、纸巾、小瓶的调料,还有菜单。菜单满满当当,特别推荐的,做了红色标记,像平淡日子里的小惊喜。 女人白了很多,气色不错,她往我的桌上放了一盘东西,说是赠品,她刚“研发”的点心。我欣然做“小白鼠”,糯米制品外酥里糯,甜而不腻,我建议她赶紧录入菜单,让更多的人一饱口福。女人笑成了一朵花。 不由抬眼扫了下四周,周末的早晨,大家看起来悠然、愉怡,现世安稳的模样跟店名还蛮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