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安 有些朋友常常会有同学会,甚至每年都会举办,从小学同学、中学同学到大学同学,各个时期的同学会都有。同学会开得多了,大家就你来我往,轮流坐庄。我们大学毕业后则很少开同学会,每隔10年甚至几十年开一次。由于平时联系不多,加之同学会间隔时间太长,有些相隔遥远的同学就不知信息,因此,每次同学会都会有一些意外的消息。 今年的同学会也不例外,上次参加同学会的女同学中少了一个离世的。当台上的女同学载歌载舞,为男同学表演节目的时候,我们坐在台下的男同学不免有些感叹,要是那个女同学还在的话,她一定会与其他的女同学一样,为我们献上一曲或者表演一个节目,让我们回到已经过去的青春岁月。那个女同学身材出众,能歌善舞,尤其是诗朗诵给同学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她普通话标准,音色优美,一开口常常一鸣惊人,在我们中文专业班里出类拔萃。但她似乎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做什么事都非常认真,总想事事称心,样样满意,以至于当别的女同学开始谈情说爱的时候,她却看不上男生。 听同学说,大学毕业后,那个女同学由于成绩优秀被分到一所县级重点中学,很快成为一名教坛新秀,参加过各种语文大奖赛,获得了许多荣誉,远近闻名。可是,在事业成功的背后,她的个人问题并不如意。她谈过几个对象,但她要求很高,期望男方有才有貌,样样要好。可是,在这尘世上到哪里去找这样的“白马王子”呢?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大,她开始失望,并得了强迫症,最后患上抑郁症,厌倦人生,走向极端。 女同学的故事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但从古至今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人生?灵隐寺直指堂(直指是直指人心之意)外面宣传栏里有一副对联常被人传颂,联曰:人生哪能都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此联语言朴实,却蕴含哲理,它揭示了随遇而安的心态和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 记得清人李密庵有一首《半半歌》,写得饶有趣味、妙不可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也许有人会说,《半半歌》是不思进取的借口,但林语堂先生却很欣赏,并把它写进《生活的艺术》一书中。林语堂先生很巧妙地把《半半歌》的思想表达出来,认为人生应属一半有名,一半无名;懒惰中带用功,在用功中偷懒;学识广博,可是不成为任何专家;文章也写写,可是稿件一半被录用,一半被退回。这是一种健全的生活:名字半隐半显,经济适度宽裕,生活逍遥自在。或许这种生活不太完美,但我却心向往之。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观里,要么是入世的儒家哲学,要么是出世的道家哲学,中庸思想或者中庸哲学往往作为不思进取的人生观遭到批判。一个人首先是入世,然后追求财富与权力、名誉和地位,如果得不到或者失败了,他们就会玩世出世甚至厌世。其实,在智者看来,儒家和道家两种哲学并不是那么绝对,在它们之间,还有中间的理论。中庸哲学就是中间的理论,这种理论可以把儒家的入世思想和道家的出世思想融合起来,是一种比较健全的人生观。因为人生只有在“半称心”的时候,人的精神才是最快乐的,也是最为成功的。酒饮半酣正好,花开一半妍丽。 其实,“半称心”也好,“半半歌”也罢,它们不是无奈和消极,而是一种豁达和智慧。因为这尘世上从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职业也罢,婚姻也罢,人生的愿望或者结局大多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