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梁 点,不管卖家买家都得回家张罗过年呢。 单位里像我这样经常光顾广场展销会的少见,大家都不屑于去这样的地方购买类似于地摊货的东西,觉得那里的货色低廉,跟自己的年龄、身份和气质不搭,所以看到我从展会里出来或是手上提着大袋小袋的物品,不免招来一番打趣甚至奚落。不过我也习惯了,听之顺之,自己喜欢就好,都是普通人,不需要端着。 自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广场展销会瞄准的确是特定消费人群,以中老年、中低收入、行为传统、自给自足的人为主,难得见到时尚年轻、大富大贵的顾客,这些外在表象显而易见。而我呢,差不多就在这个行列,至少具备若干特征,所以我觉着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反之如果那次展销会我不去赶下场子、买点东西,倒会有些不太习惯了。 其实,有段时间我对这里的展销会是有怨怒的,起因自是买了不好的东西,甚至可以定性为假货、伪劣商品。第一次是多年前一双冬天的羊毛军靴,摊主是个齐耳短发的中年妇女,如簧之舌将鞋子说得如何如何好,看上去、摸起来也还不错,就掏了150元钱买下。后来穿上了才知道,皮是假皮,毛是假毛,冬天着脚冰凉凉,尤其是那刺鼻的气味刺激得人流泪打嚏,令我气愤不已。第二次是一件皮衣,说好是绵羊皮,穿了没几天领子、袖口就起花掉漆了,还闷气,实乃人造革无疑。来年的展销会上,我还特意去找摊主, 想要个说法或是骂上一通,但始终寻不着,可能他们就是打一枪换一地的主,不诚信,不道德。 这两次经历让我产生了免疫力,之后的展销会,对摆在会场入口的琳琅满目的衣服鞋帽摊正眼都不瞧一下,直接进到里面的日用、特产、食品摊位,那里的货品基本还算可靠,而且品种多样,东西南北中的特色商品都有汇聚,云南的毛冬青、四川的腊肉腊肠、新疆的红枣枸杞、东北的人参鹿茸、山东的海参海鲜,值得挑挑拣拣。品尝原汁原味,借此领略各地的风味特色,也是一大收获和乐趣。 最近两年我的购货单里,保健食品占比较大。展销会的好几个摊位都在卖类似产品,各种药材食材,经过一定的配比组合,用机器打成粉,据说经常服用可产生多种疗效,如降糖降压、祛湿生津、助眠稳心、清肺养肝,不一而足,如此神奇显然存在夸张、误导的成分,但依然吸引了很多人围拢来,百元四斤、五斤这样称回去,都是怀着一份美好的心愿,为自己、为家人的健康祈福,信则灵,不信则无。母亲卧病在床,牙口不好,这些粉状食物于她而言更为适宜,真心希望如店家所言能给母亲衰朽的身体带来一些积极的变化。 如今,网购、社区团购盛行,大型商业广场也遍地开花。但我觉得这样的广场展销会依然保有它的生命力,满足着一部分人的需要和口味,也留存了一种商业样态和市民文化。 单位附近的露天广场,时不时便会举办展销会。铁架子一搭,防水篷布一罩,连成片的临时展馆一夜间就占据了平时用来早锻炼、广场舞的空地。然后,各种南北特产、日用杂货、海鲜禽肉、衣服鞋帽乃至红木家具等等摊位进驻,广场入口照例会撑起一巨型拱门,有时还会升起几个曳着广告飘带的硕大气球,一律大红色,加上扩音器里反复播送的广告录音,很好地烘托了一种热闹的氛围。 展销会一般会持续个十天半个月,而且经常会延上一两天,可能是组委会为了平息各摊主因为生意清淡而生出的抱怨,多摆两天相当于抵消了部分摊位管理费,反正对于组委会又没什么损失,老百姓也不会有多少意见。唯一可能强烈抵制的大约只有那些习惯在此锻炼打卡的市民,据说有一年还上访到了政府管理部门。 逛展销会的常客基本都摸到了一条规律,就是“先高后低”,越往后,尤其到了最后一两天,价格逐渐松动,甚至大幅下滑。所以很多人前期只是来转转看看,摸个底,物色一些心仪的购买对象。面对摊主的热情推销,浅尝辄止,笑而不语,不置可否,心想着你现在的价格可是水分很大,最后一天来看你是否还能如此牛气坚挺。也因此,最后一两天的市场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各种“挥泪价”“清仓价”虽然让人少付了些钱,但多受了些罪,购物体验差了不少。 一年到头,大多数展会皆是这一套路,当然也有速战速决的,那便是一年一度的年货展销,说好几天就几天,准时结束,绝不拖泥带水,而且价格也比较稳定,难得出现大跳水。这是因为年货是刚需,临近年关,大家都很忙,要买的也就赶紧买了,摊主们也都要辗转多地赶场,这边收摊那边紧接着起摊,到某个时间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