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1月21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祭灶果

    □韩伟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就来到了庚子年的腊月季节。每当岁末,腊月廿三过小年,儿时吃祭灶果的美好回忆悄然跃上心头,满满的甜蜜感油然而生。

    回想儿时的艰辛苦涩生活,印象尤深。那时家里贫穷,兄弟姐妹多,全家仅靠父亲一人的薪资度日,粗茶淡饭一日三餐外,很少有零食可吃。如果那天吃到一件棒头糖或者一个和尚饼(大饼炉里贴出来的比一元硬币略大的酥饼,一分钱一个),那一定是家有喜事,母亲心情特好,或者是学校考了一百分所得的奖励。除此之外,吃零食的机会是少之又少,因此每年腊月廿三过小年,吃祭灶果是我们兄妹魂牵梦萦、翘首期盼的乐事。

    一包祭灶果,一般由六色、八色、十色组成。这里宁波人讲的色,就是品种的意思, 像麻枣、油果、红球、白球、黑交切、白交切、脚骨糖、寸金糖、白麻片、冻米糖等,五颜六色,口味松软,香甜酥脆,老少皆宜,尤其是少儿们十分欢喜的奢望之物。

    祭灶果,顾名思义是祭灶用的。每当农历腊月廿三,传说灶神爷要向玉皇大帝汇报各家当年的行为举动,为祈求来年平安康福,各家就用甜蜜的祭灶果来堵住灶神爷的嘴,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一点好话,达到避凶祸保吉祥的愿望。在小年夜晚祭灶神仪式上,家家户户灶跟间(厨房)的二眼大灶上,对着墙上的灶神菩萨画像,都会摆上祭灶果等贡品,然后点燃香烛,焚烧元宝,全家老少顶礼膜拜,虔诚地祈福祷告,祈求来年平安快乐。祭灶果作为宁波人家家户户过小年的标配物品,是百年传统祭灶习俗的重要纽

    带。

    “乖乖过,廿三夜拔侬吃祭灶果!”这是以前长辈哄小孩的口头语,其实并非虚话,到了腊月廿三,确实会兑现。我记得每年祭灶仪式完毕,兄弟姐妹团团围在灶前,眼巴巴地盯着灶台上的祭灶果。此时,只见外婆动作麻利,拿起大盆子,即刻把祭灶果一股脑儿倒入早就准备的马口铁饼干箱里,然后再用右手伸向箱子里,慢慢捞出来分给大家,一人一份, 每人也就四五个。拿到祭灶果,大家一哄而散,一边往嘴里塞,一边偷偷地各自藏好,慢慢地品赏,要吃好几天呢。外婆总会给我多几个,并用眼神示意我不要说出来。我会意地点了点头,我是大外孙,外婆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给我多分一点也是理所当然。

    十六岁初中毕业,我进入江东怡泰祥南货店当学徒。记得我进店时,适逢岁末寒冬腊月。怡泰祥是前店后场,每年岁末,是店里工场生产祭灶果的旺季,工场里到处堆晾着祭灶果的半成品。因为祭灶果全是手工制作,工艺复杂,程序繁多,例如麻枣,一般先要制作粉坯,芋艿坯晾干后,经油炸再上麻,步骤才算完成。上麻是最后一道程序,将白砂糖、饴糖在大锅中煮沸融化,把油炸好的果坯倒入锅中,用木棒充分搅拌,取出后再倒入装有芝麻的竹匾内,两手紧握匾边,用力充分摇晃,将芝麻粘在坯果上,麻枣成品才算制作完毕。营业员一般不参与工场制作,但每晚商店

    打烊后,大家围坐在店堂里,进行祭灶果的包装工作。看似简单的包装,但要把各式各样的祭灶果包装成一袋袋的成品,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每一袋的花色要齐全,数量也要一致,不能偏多偏少。我非常乐意做祭灶果的包装工作,近水楼台先得月嘛,闻着浓郁的芝麻香味,我快乐地忙碌着。这种久久香甜的感觉,在家里是绝无仅有的。

    现在时代变了,城市乡村各家各户厨房里的煤气灶一统天下,再也见不到二眼大灶,灶神爷也已不知去向。祭灶果早已不是稀罕之物,不再受孩子的普遍欢迎。超市里的各种食品,花色繁多,千态百种,任意挑选,孙辈们的嘴巴也变得越来越娇贵了。尽管如此,当我回忆起旧时的祭灶果,心里还是会勾起那种永不忘却的甜情蜜意,童真纯朴依旧。我对祭灶果的追忆,也许只会引起同辈人情感的共鸣。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