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都市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3月22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巧手绣制“百年红船”纪念徽章致敬老党员

这背后是一个温暖的爱心组织,用巧手做公益

巧手绣娘们将赶制100枚红船徽章。记者 薛曹盛 摄

    鄞州区潘火街道潘火桥社区党总支书记陈怡近日将一枚“百年红船”纪念徽章送到老党员蔡康勇的手中,向老党员致敬。

    这枚“百年红船”纪念徽章是社区纤源坊的巧手阿姨们定制的。这个月,她们将赶制百枚纪念徽章,送给社区老党员。

    一次次调整,九易其稿

    一枚枚“红船”徽章,别具匠心。直径5厘米左右,红色为主色调,徽章上绣有红船,有波光粼粼的湖面,还有“1921—2021”的字样,运用了平绣、十字绣和撷秀等刺绣手法。

    小小徽章,从最初的构思到成品九易其稿。“我是盯着设计师一个细节一个细节调整的,原先我们全部选用红色,现在是红黄相间。起初没有水波纹,现在看起来有一种波光粼粼的感觉。”纤源坊负责人蔡萍儿说,在布料选择上,一群绣娘们更是煞费苦心。质地硬的布料绣不出红船的灵动,柔软的布料一装入勋章壳,船就变形了。后来大家选用织布密度大、表面光滑的布料,既保持红船的庄严,又能体现水波的灵动。

    第一批红船徽章由蔡珠佩、刘杏英和毕亚娟3人合力完成。“这样的徽章是第一次做,一点点尝试,没想到真的成功了。”刘杏英是团队中年龄最大的一个,今年62岁。她笑称,“做这样的徽章,很费眼睛!”

    “我们一个个都是老花眼,红船很小,但图案要生动,红黄颜色要渐变自然,难度挺高。” 刘杏英说,每天晚上她们几个都要“挑灯夜战”,慢工出细活,10枚徽章就花了3天时间。

    刘杏英从小生活很苦,对今天的美好生活,她一直心存感恩。早在2017年她就加入纤源坊,用自己的双手做公益服务。

    现在,3位阿姨负责主绣,胡星叶和黄蓓蓉两位年轻人负责打映底稿,帮手越来越多了。本月底前,她们计划赶制100枚“百年红船”徽章,致敬社区里30年党龄以上的老党员。

    她们用一双双巧手做公益

    这些绣娘都来自蔡氏纤源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她们巧手做公益的故事早就传开了。

    记者慕名走进这个服务中心,目光一下子就被各种琳琅满目的手工作品吸引了,钩针毛毯、香包饰品、金银彩绣等,每一款都独具匠心。

    “纤源坊的本意就是以纤手创造万物,用匠心重塑自然。”蔡萍儿同时在社区居委会中负责社会组织工作,“在走访当中,我们了解到社区有一些民间手工艺大师,比如有钩针能手、有香包达人、有金银彩绣非遗大师、有时尚绳编创作者,她们都有各自的绝活,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她们都有一颗热衷公益的心。我们就想把她们组织起来,加入到我们的爱心服务中心。”

    “我从小喜欢手工制作,以前自己一个人瞎琢磨,加入纤源坊后,大家一起探讨一起交流,现在会编的东西更多了。不是我夸口,但凡是绳子,在我手中摆弄几下,一会儿工夫就编出好看的图型来。” 说起这些,王静芬爽朗地笑了。一门小小的手艺,让她的业余生活变得分外有趣。

    纤源坊服务中心成立于2017年10月,现在固定成员有15人,团队成员已经有四五十人。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钩针编织、香包制作、金银彩绣、时尚编绳……“业务”范围越来越广。

    经过几年的发展,纤源坊已从开始的街道社区“输血”,逐步成为拥有“自我造血”能力的社区社会组织,并用公益反哺社会。

    去年12月,鄞州区蔡氏纤源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正式在民政局登记注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人社会组织。手工作品所得款项,都用于公益事业。在服务中心的活动展示墙上,留下了她们的公益足迹:她们走进学校开展手工制作培训;她们走进社区,教老年人做手工,让他们老有所乐;她们慰问抗疫一线“白衣天使”……

    记者 薛曹盛 通讯员 邱煜 邬佳谊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