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 宁波女孩小优是位品学兼优的五年级学生,但最近她不想上学了,为什么?医生给出的答案是睡眠不足造成的。她每天做作业都要到晚上12点,每天只睡6小时,结果形成恶性循环:作业写得晚-晚上睡不够-上课打瞌睡-影响学习-更睡不好-心情抑郁、不去学校。在心理门诊,因为睡眠导致心理问题的孩子几乎都经历过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周期。 4月9日《宁波晚报》 小优的遭遇并非个例。今年3月,宁波市精神卫生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市教育局对我市中小学生开展了一次不记名网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各年级段的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睡眠问题,其中高中生自我报告睡眠质量差的比例高达20%。当然,这也不是宁波独有,浙江乃至全国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从小优的情形来看,病因也不难诊断,就是作业多嘛!因此,要药到病除,必须对症下药,即切实减少作业量。为减少作业量,宁波一些学校出台了五花八门的办法,如分层作业、特色作业等都成了“作业改革”的范例,但似乎收效不大。 在此,笔者想推荐一种方法:慈溪市第三实验小学正在推行的作业公示制,就是凭借网络建立的课业负担监测平台。平台由两个模块组成,作业网上公示和作业量反馈。 此设计的亮点在于,增加了公示的透明度和监测的范围。任课老师在放学前将任教班级的作业输入公示后,家长可通过登录账号查看各科作业,也就是说,将监测对象扩大到了家长。为了吸引家长的监测,还特意在作业公示旁单设教师作业量调查一框,分为太多、有点多、合适、有点少。家长根据每日作业公示和孩子完成作业的情况,在调查表上勾选并提交。学校则根据家长反馈,及时联系任课教师进行干预和调整。 据笔者所知,各学科之间的教师为了抢占学生的课外时间,往往会布置超量的家庭作业,来挤占其他学科的课外时间。为此,私底下,语文老师会埋怨数学老师布置的作业量太大,反之亦然。这样一来,不仅影响到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也大大增加了作业总量。 慈溪市第三实验小学创立的课业负担监测平台好就好在,把监督权交给了家长。哪科作业量多、难度大,家长最有发言权。他们不必顾忌种种人际关系,出于公心,将自己的监测所得直接用打勾的方式反馈在作业量调查的四个选项内。这也大大方便了校方的监测,校领导只需在平台上浏览一下家长的反馈意见即能掌握各学科之间的作业量,然后及时与教师沟通,消除学科之间的隔阂,达成各科作业总量的平衡。 慈溪市第三实验小学的“作业公示制”已经推行了9年,不仅有效控制了作业量,还解决了学生睡眠不足的顽疾,值得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