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4月14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画记

    □陈榴芳

    朋友云在甬工惠报了个工笔画启蒙班,叫我一起做个伴,于是抢到了最后一个名额。按要求早早准备了纸和笔,去年10月下旬的一个晚上,兴冲冲来到了五一广场。

    这地方还是第一次来,一个个教室灯火通明,笛声悠悠,古筝切切,走廊的墙上挂着许多学员的作品,一幅幅如同出自大师之手。我们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新奇而兴奋。

    教画画的是一位女老师,问我们以前学过画画吗?除了有几个学过素描,大多数属于零基础,看得出,她有点失望。大屏幕出示几张工笔画的作品,有花卉,也有人物,我觉得自己离这个水准有十万八千里的遥远。老师简单讲了工笔与写意的区别后,出示一张山茶花的图,告诉如何定位,就让我们在素描纸上临摹。虽没正规学过画,好在画画叶子、花瓣这些弧线的基础还是有一些。还真是不容易。

    一节课下来,肩背就酸得不行了,看看纸上,才画了两朵花。也有人在群里说太难了想放弃。我和同伴说,既然报了就要坚持,于是在家里抽空继续画,虽然是依样画葫芦,但这山茶花枝叶交替的,要把每一片叶子每一个花瓣的来龙去脉画清楚也不容易。最难的是枝干,有时因为中间穿插着花和叶,上下就接不住了。我画的下部分不但死板,而且交叉点太小,一个小枝的花苞画不下了,只好将其忽略。

    第二节课,老师给我们改画稿,指出许多毛病:比例失调,线条突兀……看看其他同学,都是极其认真,几乎每人都有两三张底稿。于是重新画,毛病仍然有,但总归有进步。接下来,用铅笔拓在熟宣纸上,再用墨色勾线。然后用淡墨分染叶子,看老师一手驾驭两支笔,从浓到淡有一个渐变的过程。一到自己动手,不是墨太浓,就是水太多,一片叶子要么黑乎乎的一团,要么水汪汪的像水池,应该是太性急了。慢慢掌握了一些技巧,笔蘸了墨或水要在纸巾上渗掉一点……叶子有正面和反面的,反面用更淡的墨打底。

    终于可上色了,花青,胭脂,藤黄……中国画颜料的名字好有诗意!正面的叶子用花青兑一点墨和水,因为是平涂,就比较简单;有几片残叶,上面有虫子咬过的破洞,就不好搞。

    同学中有一对夫妻,两人都拓了好几张画稿,显然课外花了许多时间。听她戏谑,她的妈妈看夫妻俩下班后,见缝插针埋头苦画,觉得奇怪:难道你们在比赛?这样举案齐眉想想也很美。也有上一班学员来蹭课的,一个画的是荷花,另一个是牡丹,一个个花瓣,一片片叶子,活灵活现;叶边的蜻蜓,栩栩如生。我们都惊呆了,她们也就学了10节课,就能出此成果,可见功夫都在课外。

    第六节课结束时,老师让我们回家给涂了淡墨的树干上色。下一次去时,发现有个同学画的枝干和萼片简直绝了,纹路和色调都十分逼真,大家都赞不绝口。上两次分染时,他的墨调得特别淡,我们也都不屑一顾,原来他经过多次分染,最后又用干的墨侧着染过,才有这样的效果。慢工出细活,工笔画其实是功夫画。

    拓画、勾线,分染、平涂……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毫不含糊,越到后面越会发现自己的毛病。某一步画得不好,重新再来,每个人都画了好几张,这样一遍遍下来,每一片叶子,每一个枝丫都了如指掌;哪几片叶是正面的,哪几片叶是反面的,哪几朵花是盛开的,哪几朵是含苞的也熟记于心了。

    每次去上课,都是提早到的,可是教室里早已坐满了人,学习之积极、热情之高涨令人感动。有一次,发现同桌的花朵萼片像拍出来一样,尤其是两只蝴蝶色彩的渐变十分自然。本来对自己的画也挺有成就感的,同桌共砚,便相形见绌了。于是忍不住称赞道,你画得好认真啊!她没否定,说不认真岂不是浪费时间。这句话很实在,是啊,都是四五十岁的人了,业余时间大老远地跑来,当然不是打酱油来的。

    老师见大家如此用功,笑容越来越灿烂,她一边巡视,一边夸赞:第一次学画,画成这样相当不错了。我们听了也就更有信心了。每次下课,在电梯里,看到一些人背着吉他,拿着竹笛,就会觉得生活多么美好。

    每周一节,历时两月,10节课很快结束了。学习工笔画,也算是跟艺术沾了点边。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