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人机升空巡查。通讯员供图 |
在宁波东部新城银泰城周边,常常有一名民警带着一个小机器人,从旁边的“智能警务亭”走出来沿街巡逻。这个机器人可不简单,它是具有智能感知能力的“警务助手”,能将实时发现的现场信息传回进行综合研判,还能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自主在辖区进行巡逻。 近年来,宁波公安通过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规格保障,紧扣构建“圈层查控、单元防控、要素管控”的结构体系,积极探索创建了一批又一批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宁波样板”,实现新时代宁波警务工作向智慧化、多元化和主动化发展。 数据应用让市域治理更智能 区,路灯可一键实时报警……整个小区到处都是“黑科技”。 据了解,小区业主只要采集过头像信息,就能通过门禁验证。而临时进出小区的水电工、保洁员、绿化工、维修工等工作人员的信息,在系统里打上“标签”,也会被临时授权。除了以上人员,一旦小区里出现可疑人物,系统将第一时间发出警报,同时通过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对陌生人头像予以锁定,方便公安后续侦查。 据了解,目前宁波市智安小区共建成2359个,接入视频12884个,人脸识别4133个,车辆卡口2561个,惠及实有人口309万。 除了积极将“科技赋能”的红利延伸到民生安全和服务保障,宁波公安在有效补齐村(居)治安防控基础相对薄弱方面,也下了大功夫。 “通过推行‘一村一辅警’工作机制,我们实现了‘警务+服务’前移,使警情第一时间得到处置,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得到化解,求助第一时间得到解决,为农村治安筑起又一道新防线。”宁波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四大队唐孟波大队长介绍说。 据统计,目前宁波参与一村一辅警的辅警人数已达2662名,保安力量5018名,其他辅助工作人员1538名,同时,建立派出所微信公众号69个,抖音号30个,其他融媒体账号14个,取得了“警务工作前移、信息触角延伸、服务距离贴近、治安形势好转、警民关系密切”等积极效果。 记者 张贻富 通讯员 王西泽 去年3月5日,家住湖北襄阳的姜某兄弟,绕开省道国道的层层检查,自驾浙B牌照私家车从老家返回生活工作多年的宁波。兄弟俩刚驶下朝阳高速收费站,就被公安机关拦住,并立即接受居家隔离观察。 这些快速、高效、精准、细致工作成效的取得,主要靠的是宁波公安市域治理智控中心。民警通过该中心平台设备,每天24小时连续运作紧盯输入性隐患,主动适应疫情管控向精密智控转变形势,确保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目标,全力服务保障复工复产秩序。 据宁波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支队长金鹏飞介绍,市域治理智控中心是宁波公安全力开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开发的一个重大创新平台,集成城市之门、疫情形势、风险预警、精准管控、城市态势、全域一码通等“6大功能模块”及配套应用,实现疫情防控“一屏集中、一图展示、一网统管”。 智控中心成立之初,把进入宁波的海陆空口岸通道称为城市“大门”,把村、小区、企业、学校、商场等14个场景称为城市“小门”。“大门”通过“人力+科技”,基本实现受控进入全覆盖。小门通过系统预警并将信息实时推送至属地,结合线下的“小周期滚动排查”工作,以最快速度追踪核查具体人员相关信息,实现精密智控。 在守好“大门”、看好“小门”的同时,这套系统也将“海门”纳入了管理范围。比如,它接入了农业农村局的渔业管理等系统,能实时查看4323艘国内海洋渔船、32艘远洋捕捞渔船的动态,还可以通过它看到所有宁波港商船的实时情况。 数字赋能让公安工作更高效 做深做实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关键是要做细数据应用。近年来,宁波公安充分运用数字化思维和技术,全面赋能公安工作,形成“数字赋能、整体智治、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格局。 海曙公安分局巡特警大队副大队 长陶陈介绍:“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城市化持续推进等因素影响,警务工作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挑战、新压力。警用无人机等科技装备具有隐蔽性强、反应快、机动灵活等特点,配合后台终端数据精准指令开展工作,极大补充了日常警务工作中‘侦察兵、突击队、保障员’的功能性作用,为公安工作带来巨大便利。” 这是宁波公安在全力开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过程中,根据情指勤舆一体化建设情况,围绕基层一线实战需求提出的一个新理念——“智慧巡控”,以“警力可视化、警情可视化、处置可视化、态势可视化”为设计理念的一个试点项目。 “简单来说,就是组建市、县、派出所三级‘数字警察’,打造出一个‘在线客服’和‘赋能中心’,通过全勤做好数据分析研判的‘他们’,实现信息自动推送、警情主动介入、视频伴随研判、警力集群作战等手段,实时支撑一线民警现场处置。”宁波市公安局指挥部副主任吕军说。 改革红利让市民生活更舒心 全面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必须深入贯彻“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自治理念,广泛联动社会各方力量,创新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 走进宁波潘火街道金桥花园社区辖下的金桥水岸花园小区,只见这个已经建成7年的拆迁安置小区里,每幢楼都有专用电瓶车充电处,沿路高层都安装了高空抛物摄像头,居民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进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