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都市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6月30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曙这个村的村民
都爱找这位“小医生”看病

“小医生”徐培源在为村民看病。

    很多人看病,喜欢去大医院,找大医生。可是,海曙区石碶街道的好几个市民却联系“社区牛医生”栏目,说当地的星光卫生服务站有个“小医生”,村民都爱找他看病。

    “小医生”40岁了

    “小医生”是星光卫生服务站站长徐培源。采访的时候,记者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细节,徐培源的诊室在一楼,靠窗,挨着文化礼堂。一上午,经过的村民都会隔窗和他打招呼。如果看到“小医生”闲着,就会进来聊天。

    “为什么大家都叫徐医生‘小医生’啊?”记者问一位满头白发的阿姨。“‘小医生’年龄小啊,我们都看着他长大的。”

    其实,1981年出生的徐培源已经40岁,不小了。他说,自己大学毕业后工作了两年,2003年来到星光村当乡村医生,后来并入了卫生服务站。“我刚来的时候只有23岁,人又特别瘦小。村里老人多,就随口喊‘小医生’。快20年了,大家都喊习惯了。现在年纪大了,人也胖了,但村民们还是都叫我‘小医生’。”

    “小医生”很靠谱

    村民虽然嘴上喊着“小医生”,心里却对徐培源很尊敬,认定他是个靠谱的医生。

    “那年我们整个村都被淹了,水很深,‘小医生’是‘游’进卫生服务站上班的。”一个来旁边文化礼堂办事的村民比划着说:“更关键的是,他还没日没夜地带着村民在村里搞消杀,角角落落都消毒,特别仔细。”

    村民梁大伯说,2020年新冠疫情刚暴发时,他从高处摔下,导致双下肢骨折。由于疫情关系,梁大伯一家不便外出,因为卫生服务站的全部力量都投入疫情防控而停诊,梁大伯换药成了件难事。徐培源知道后主动提出上门给他换药。每天,徐培源在做好排摸外来人口等疫情防控工作后,就赶紧背上药箱去梁大伯家,直到梁大伯康复为止。对此,梁大伯一家一直很感激。

    徐培源的同事告诉记者,从2020年大年夜开始,徐培源整整4个多月扑在疫情防控上,没有过一个完整的休息日。

    “小医生”特细心

    在星光村近20年,徐培源和村民自然也都彼此熟悉。作为家庭医生,谁最近血压波动了,谁最近做了手术,谁体检后要去复查,徐培源不用翻记录都记得。碰到本人或家属,总要唠叨上几句。

    “你家老头子这两天咳嗽好点了吗?”他询问来配药的一位阿姨。这位阿姨的老伴去年查出肺部有结节,上个月,又因为肺炎住院。“有时还是要咳嗽的。”“你监督着他点,烟少抽。抽烟对咳嗽、对肺都不好。”“好的。好的。”

    又有一个大爷来配高血压药。徐培源叮嘱:“药在好好吃吗?”“有时要忘记的,我看我不吃药也挺好的。”“跟你讲过,家里的电线只适合用220V,你用250V的电,表面看起来没事,去摸下,电线滚烫的。时间长了,线路迟早要坏掉的。血管也一样啊。”大爷笑着说:“知道了、知道了。”

    采访时,徐培源的微信也响个不停,不时跳出信息:“徐医生,我有点咳嗽,能打第二针疫苗吗?”“徐医生,你明天在站里,还是去外面打疫苗了?”

    徐培源说,社区医生的工作很细碎,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20年了,和村民们的关系不像是医生和患者,更像是街坊、邻居。他很愿意继续做好“小医生”,为乡亲们服务。

    记者 王颖 文/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