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7月13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取跳跳鱼

    □毛亚莉

    这个时节,象山西湖港浅滩跳跳鱼旺发。每当退潮时,都会迎来一拨赶海人下涂捕捞。他们在滩涂上一捕就是几个小时,等到涨潮时,才提着满桶满筐的小海鲜带着一身泥水陆续回家。

    当我赶到海边时,潮水还没退远。一个六十多岁的赶海人正背着个木质海马走过来,他一边打量我,一边咧着黑洞洞的嘴朝我善意地笑。当我跟他说明采稿来意时,他取下肩上的海马递给我。他说我没有下涂经验,如果不用海马,根本寸步难行,因为这里的泥涂比较软,一脚踩下去就没到膝盖。

    有关跳跳鱼,我出门前查过它的底细:跳跳鱼,又叫弹涂鱼,当地村民叫它“弹糊”。它是一种进化程度较低的古老两栖动物,也是唯一能在泥涂上活动的鱼类。每年11月天气稍凉时,它会钻进穴洞冬眠,开春时又钻出来。它很机敏,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能游会跳,还有“翅膀”,会飞,经常匍匐于滩涂,一有动静就会钻进洞里,捕捉它不容易……到底有多少不容易,我此番正准备体验一下。

    捕捉跳跳鱼的方法有很多,有的用钩子钓,有的是徒手捉。经验丰富的赶海人会根据它的踪迹,判断它的藏身之所,然后用脚踩下去,将洞堵住;把泥扒开,鱼就手到擒来。而这一带村民捕捉跳跳鱼的神器是——小竹管。

    褐色的海涂在阳光下反射出一片光亮,许多大大小小的跳跳鱼在泥皮上跳来跳去,非常活跃。有的即便不跳动,也不停地摆动着小尾巴,像患有多动症。跳跳鱼形状如泥鳅,长十厘米左右,体侧扁,无鳞,肤色跟泥涂差不多,背上有花纹,两侧脸颊聚着一簇白色的小雀斑。两眼长在头顶,并排聚在一起,眼球鼓出。总之,相貌十分难看。大叔说,跳跳鱼长得虽然丑陋,但很有趣。它们一只眼睛专门用来搜寻食物,另一只眼睛用来防敌,就像俗话说的“一眼观天,一眼顾地”;它们经常会在嘴里含上一口水,以此延长在陆地上停留的时间;当洞穴缺氧时,跳跳鱼夫妻配合默契,会不断地轮流到洞口吸进空气注入洞中,以缓解氧气不足的状况。

    在大叔的指导下,我骑上海马。这海马是一种小而灵巧能在泥涂上轻快滑行的船形工具,长约一米多,宽约三十厘米。海马前有扶手,扶手上绑着个克笼。中间有块方形海绵,海绵前面叠着几捆长约三十五厘米的小竹管。作业时,一只脚跪在海绵上,另一只脚在泥涂上划行,稍微用力一蹬,它就会在湿滑的泥皮上向前“溜”去,跟溜冰差不多,比起赤足行走要省力得多。

    海马划去的方向,跳跳鱼纷纷逃进洞里。涂面上洞洞很多,有的是红钳蟹的洞,有的是跳跳鱼的洞。大叔经验丰富,能辨认。我紧跟着他,见他把竹管一根根插在小洞洞的边缘,并随手捞了把泥将原来的鱼洞堵上,然后用手指在洞边划个半圈作记号。他说,这小竹管佯装鱼洞安插着,等会儿跳跳鱼听听外面没有动静以为安全了,就会拱开涂泥出来玩耍,到时若有鸥鸟飞过或行人走过,它急着逃命,一不小心走错“家门”,一头栽进小竹管,就成了我们的盘中餐。好一个“兵不厌诈”!这小竹管上头空下头是竹节,鱼一旦进去就出不来。

    几捆小竹管全部安插完毕,我们便回到岸上。现在涂面静悄悄的,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十面埋伏”,处处是陷阱。大叔说快到饭点了,我们先去吃午饭,等两个小时后再来这里取竹管。他说这招叫“候潮”,我觉得这招其实就是“欲擒故纵”、“引君入瓮”。

    下午一点左右,潮水开始上涨。我们来到海滩上,循着先前海马溜过的痕迹,找到那些竹管,然后一根根拔出来。有的竹管里装着一条跳跳鱼,有的装着两条甚至三条,也有少数几根是空的。我们每收一根竹管,就把竹管里的跳跳鱼倒进克笼里。收完后掂掂重量,约有两三公斤,收获颇丰。

    跳跳鱼于我虽然是第一次捕,但已经是第N次吃了。它无鳞少刺多肉,肉质细腻爽滑,口感鲜嫩清冽。它身价比较高,因为营养丰富,是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的食品,具有滋补功能,日本人称之为“海上人参”。这种鱼,我们海边人经常吃,对它的烹调也颇为内行,吃法五花八门,有清炖、红烧、汆汤,最常吃的方法就是用它做冬瓜汤,不挖肠子,吃起来鲜中带点苦,有点咖啡的味道,回味很好。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