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7月30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烟雨栖霞坑

    严明夫

    “梅雨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进入梅雨季节,江南一带,雨便成了天气中的主角,雨雨雨,下不完的雨。这会儿趁着雨稍稍停息一下的间隙,我就打算驾车去向往已久的栖霞坑古村游玩。

    “唐诗之路”、“王羲之后裔”、“古廊桥”、“诗意楼霞”,久闻古村落的大名,虽然与我老家相隔几座大山而已,驱车也不过半小时,可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成行,今天有空心血来潮想去一游。可到半路,雨又瓢泼似的倾泻而下。驶入新建的宽阔的柏油马路,跨过高大雄伟的四明大桥,汽车导航提示过桥右转。停下车,看看这雨一点没有要停歇的迹象。去还是不去?去,雨天驶入山道毕竟有风险;不去,远道而来前功尽弃。犹豫片刻后,还是小心翼翼地向山谷驶去。

    路面变窄,几经峰回路转,驶入深山腹地,终于到达。走下车,打开伞,抬头望去,山高林密、山谷狭长,好一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古村落。两边高山耸立,在雨雾中望不到顶。翠竹掩映,树木葱茏,满眼是绿,青山经过雨水的洗涤变得更加翠绿。房屋依山傍水,一条溪流穿村而过,把村子一分而二。房前屋后一块块犄角旮旯里种的玉米、梅豆、向日葵、苋菜,显得蓬勃嫩绿。

    雨越下越大,啪啪的雨滴声和哗哗的溪流声,更显山村的宁静,村道上没有一个行人。此时,我好像成了一个没人欢迎的不速之客,难道来得正不是时候?

    沿着村道往上走,湍急泛黄的山水在溪中奔腾而下,几只鸭子受惊纷纷爬上岸边歇着。溪上横跨着一座又一座桥,有现代的,有古代的;有石头砌成的,有水泥浇筑的;有拱桥的,有梁桥的,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我打伞从这座桥上过,又从那座桥上回,迂回曲折而上,并细细打量拍照。最吸引我的是那座古廊桥,叫长安桥,横跨六七米宽的溪面上,整个拱形全是乱石砌成,且没有一点水泥掺和,却坚固如磐,充分显示了先民们的智慧和力量。桥面也是用乱石拼砌,宽约四米,踩在上面犹如在地面,用力蹬脚,没有一点震动。用砖木瓦做的廊檐经岁月侵蚀,显得斑驳苍老,却完好无损,在廊下休憩、纳凉、闲聊是最好不过了。桥头两棵樟树老干虬枝,像沧桑的老人默默陪伴着古桥,巨大的树冠像大伞,为古桥遮阳挡雨,历经风雨,历经春秋,廊桥不辱使命,承载着两岸的通行,依然坚固如旧。

    雨打湿了裤脚,尽管打着伞,我只好躲到屋檐下避避雨再行。一路行来,虽有破败倒闭的房子,但更多的是保存完好的、得到整修的,还有新建的别墅楼、村办公楼、农家乐。钢筋水泥、铝合金窗、瓷砖外墙,与白墙黛瓦交相辉映,显示了山村的日新月异。那些古建筑祠堂庙宇修葺一新,红漆柱子与雕梁画栋让人耳目一新。有的古建筑改成了老年协会,里面声音嘈杂,原来都是些上了年纪的村民,在玩麻将看电视,还有闲聊的。

    走到了村子尽头,连接的是通往余姚-嵊州的栖霞坑古道,唐诗之路中著名的一段。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在此写诗作赋。晚唐时期的陆龟蒙、皮日休,明清两代的沈明臣、黄宗羲、全祖望等等,都曾为栖霞坑留下了诗篇——“云南更有溪,丹砾尽无泥”、“云南背一川,无雁到峰前”……“云”是指雪窦山,因雪窦山海拔较高,常在云雾之中,雪窦山之南的栖霞坑,则被称为“云南”。

    雨渐渐变小了,回头俯瞰,青山黛瓦,小桥流水,烟雾弥漫的古村更显神秘传奇。

    尽管天堑变通途,从栖霞坑到唐田可以驾车直达,但还是有各地游客绕道而来,重走唐诗之路,感受“连峰数千里,修竹带平津”的诗意风光,体验“千山竞秀,万壑争流”的壮观景象。

    栖霞坑地处大山峡谷,四面环山,找不到一块平坦的田地,但这里古建筑却保存完好,不愧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把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心底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