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奋力打造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8月09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掐着饭点入户宣传
一天两次全村巡查

这个“垃圾分类第一村”
背后有个拼“脚力”的老杜

    从162个村庄里脱颖而出,站上第二季度北仑区垃圾分类排行榜首位。在大碶街道九峰山社区杜家村,尽管这个成绩公布已经过去大半个月,但至今不少村民还会挂在嘴边,脸上是掩不住的小得意。

    这是一个城中村,地处大碶街道与霞浦街道交界处,靠近329国道、太河路,居住人口约1200人,其中一半是外来租户。

    在这样一个人口结构复杂的地方,家家户户门前的两个垃圾桶里却很少看到不规范的分类情况。村民们都说,这是老杜带着督导员用“脚力”拼出来的。

    入户宣传,专找村民晚饭时间

    老杜名叫杜良懿,今年53岁,是杜家村的村务副主任,跟垃圾分类“杠”上是3年前的事了。这项工作太难,但坚持下来,村容村貌将发生很大变化。用他的话说,这是支部书记带队、团队作战、全员配合的结果。

    记得2019年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初期,在老杜牵头下,指导员周俊杰、督导员陈爱娣和孙杏芳、清运员蒋永军、清扫员贝德裕“组团”成为村里垃圾分类工作的核心力量。

    结合农村特色,这里的垃圾分类宣传办法很“土”。除了常规分发宣传手册、有害垃圾兑换礼品外,家家户户的厨房里还贴上了一张分类“秘籍”。一到饭点,老杜更是带着团队上门,厚脸皮地成了村民饭桌上“不请自来”的常客。

    从不会分到愿意分,这个过程一定有“阵痛”。不少村民嫌麻烦,有抵触心理,老杜就一遍遍上门,拉家常套近乎,当然主要目的还是不厌其烦地指导和宣传。

    人心肉长,更何况都是同村人。慢慢地,许多人开始接受并努力尝试着配合垃圾分类工作。

    一天两个时段巡查,只翻垃圾桶

    谈感情,也要谈规则。村民垃圾分类做得好不好,看看家门口绿、黑桶上的圆形贴纸就知道。红色贴纸,说明分类好;黑色贴纸,说明分类差。这是村里建立的“红黑榜”制度。

    除了当“老娘舅”,老杜一天当中最要紧的工作就是翻垃圾桶。每天早上和午后,他和两位督导员要挨家挨户查看村民家门口垃圾桶的分类情况。全村450户,一趟下来至少要花两小时。

    这几年,老杜一门心思扑在垃圾分类工作上,当村里的面貌愈发整洁时,加入这支队伍的力量也愈发充实。眼下,村里成立了党员“帮帮团”、村民“放大镜”队伍,由党员、村民组长带头不定期检查垃圾分类情况。

    “争取下一季度的垃圾分类排行榜,我们还是第一!”有了大家的配合,老杜的目标越来越清晰。

    记者 陈烨 通讯员 顾维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