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叶红医生。 记者 徐露清 摄 |
王医生、李医生、刘医生、张医生、杨医生……鄞州人民医院医共体横溪分院(横溪中心卫生院)下属周夹村卫生服务站的家庭医生杨叶红的姓,一会儿一个样——“村里很多年纪大的人都记不住我的姓,叫什么的都有。”杨叶红说。 但在卫生服务站看见了杨叶红,老人们都爱冷不丁说一句: “今天正好你上班啊,那我运气好了。” “你药配得最管用了,再给我配点。” “你态度最好了,我特地来找你的”…… 建档电话没打出“不耐烦” 倒打出了一对忘年交 2008年,杨叶红经过考试,从宁海到横溪中心卫生院成为一名家庭医生。不久,她就发现这份工作和自己想象的不大一样——这是一份资料为主、门诊为辅的工作。 六七年前,她曾对整个横溪镇周夹村的健康档案进行了一遍梳理,信息错填、漏填都是档案中常有的事,她就一个个打电话过去问。其中一通电话打给了如今60多岁的殷阿姨,对杨叶红来说,那是无数电话中毫不起眼的一通。 但通话后不久的一天,殷阿姨来到了她的诊室。“杨医生,你上次给我打电话这么仔细这么耐心!我这次特地来找你配药!” 杨叶红说,她也记不清那通电话里自己具体问了什么说了什么,但自那次小型会面后,殷阿姨和她的感情就突飞猛进,繁琐的建档电话没打出“不耐烦”,倒打出了一对忘年交。 好几次,早上7:30不到杨叶红到周夹卫生服务站时,殷阿姨已经等在门口。杨叶红问:“阿姨,你药没了啊?”她说:“药有的,我就早上锻炼完,来看看你!” 偶尔,杨叶红想着好像一个月没见殷阿姨来了,打电话过去,殷阿姨有些气喘地说:“我自己会来的,你等着哦,我马上来了!”不一会儿,她就骑着车出现在了杨叶红面前,两个人颇有默契。 但也常有殷阿姨来时,杨叶红正忙得不可开交。殷阿姨也不催不问,默默地帮这个“忘年交”烧好开水、灌好水瓶,还倒满茶杯。 两年前,杨叶红生了孩子,和殷阿姨聊起她正在寻找一个靠谱的月嫂。殷阿姨立马给她介绍了刚刚照顾完自己儿媳妇的月嫂。 说起来,两人已是六七年的“老朋友”了。如今工作日都在云龙镇上照顾孙女的殷阿姨,常常周日回来,刚巧错过周日轮休的杨叶红。但时常咨询有关血压、血糖服药等问题,殷阿姨最先想到的还是她在周夹的这个“老朋友”。 老人把吃药方法弄混了 她上门又是分类又是收纳 作为家庭医生,面对最多的是老年人,核心工作是慢病管理。按医嘱定时定量用药是控制慢病的关键,却也是老年人经常被难住的一道坎。 年过七旬的王奶奶(化名)也是杨叶红相识多年的老病人了,和老伴周爷爷(化名)两人居住在周夹。几年前,周爷爷患上了阿兹海默综合征,状态每况愈下,身边人稍有关注不到的时候,周爷爷就会跑出去,找不到回家的路。因此每次王奶奶来找杨叶红配药或测血压、血糖,总是左顾右盼,着急回家。 有一天,测量结果王奶奶的血糖特别高。杨叶红注意到,王奶奶拿出来的降糖药里,同类药就有三四种。她知道,王奶奶把自己之前叮嘱的吃药方法弄混了,这可不行。可除了带来的,家里还有多少同类药?怎么在吃?王奶奶一时又说不清。 于是,杨叶红让担心老伴的王奶奶留了个家庭住址,先回去。等到中午11点下班,扒拉了几口饭,杨叶红便骑上电动车,七拐八拐、东问西问后,终于找到了王奶奶家。一看再一问,杨叶红发现,自己原来和王奶奶说的吃药顺序,全乱套了。早该吃完的药没吃完,原本该吃完一种再吃另一种的药,王奶奶都一股脑一起吃。 于是杨叶红直接上手。过期的药,扔!要吃要停的药,分开打包!然后再三叮嘱王奶奶先吃完哪包再吃哪包。 杨叶红说,虽然家庭医生的工作和她原本想象的不太一样,但十多年下来,却越做越开心,和村民越来越亲。她笑着说,自己结婚晚,村里的阿姨都把这事放在心上,有好小伙都给她先介绍。听到她结婚的喜讯,阿姨们都说:“真好真好!这下好了!”好像她们也放下了一桩心事。 记者 徐露清 通讯员 郁陈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