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1月25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年救治600多名危重症病人

守护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ICU团队。医院供图

    在北仑区人民医院(浙大一院北仑分院)住院部,有一个病区最安静,只有各种仪器发出的“嘀嘀”声,但住在里面的却是最危重的病人。可以说,这是患者最后的希望。危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持技术水平,直接反映了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体现医院整体医疗实力。近年来,该院ICU团队在医疗救护方面能力的飞速提升在全社会有目共睹。

    施救一个半小时仍无自主心律

    不放弃的医生和患者创造生命奇迹

    早上7点50分,初二学生小君(化名)突然倒在操场上,不省人事。在场的老师立即开车把学生就近送到当地卫生院。医生发现患者已无生命迹象,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就在此时,正在北仑区人民医院ICU病房交接班的黄志平主任接到电话,需要立即前往卫生院支援。他一边安排同事准备抢救设备和药物,一边通过电话指挥卫生院同事进行抢救。

    当他带领团队赶到时,医生们正在积极施救。4人不间断心脏按压,2人不间断人工呼吸,保证最低氧供。当时已经施救1个半小时,但患者仍未恢复自主心律。

    “医生,求求你们不要放弃我的孩子!”抢救室外,孩子母亲的痛哭让气氛更加凝重。

    绝不放弃!黄志平和同事们调整抢救方案,为患者打上呼吸机。终于,好消息传来,孩子恢复自主心律。不过,他们面临着第二个难题。

    患者仍命悬一线,需要进一步治疗,但转运的话途中随时有风险,可卫生院医疗设备跟不上要求,继续抢救有可能再次出现心跳停止。得到家属同意后,黄志平和同事们做好完全的准备进行转院,黄志平在救护车上护送。

    在车上,患者氧合一直很低,气管插管内又开始涌出粉红色泡沫痰,氧合进一步下降,只能通过简易呼吸气囊加强通气,并技术性地施加呼气末正压,把喷出来的“肺水”压回去。车辆在飞驰,十几分钟的车程在当时尤其漫长。好在一切顺利,小君平安抵达,病情稍稳定后转到ICU监护治疗。

    在之后的半个月里,黄志平和团队陪着小君闯过一关又一关:经历多脏器功能缺血、循环衰竭、肾脏衰竭、肺部衰竭后进行功能恢复,心、脑功能的保护,抗感染以及必要的生命支持。

    出乎所有人意料,小君顽强的求生欲让他两天后就开始恢复意识。出院后没多久,他再次回到校园。

    专业的技术,用心的照护,收获满墙的感恩锦旗

    从2009年ICU建科以来,黄志平就是其中的一员。在浙大一院重症医学科的多年传帮带教下,这支本土团队不断做大做强。黄志平也随着科室共发展同成长,见证了科室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整个过程。

    目前,这支ICU团队共有12名医生、45名护士,一年抢救600多名危重病人。除了医生在紧要关头时的抢救,护理团队日复一日的护理工作也是危重病人走向康复的重要环节。

    繁琐的细节,一遍遍的核对,一次次的翻身,多少常人无法忍受的气味和画面,却是他们再日常不过的事情。小小的ICU里,形色百态的人生罗列在面前,他们曾不计其数地为走在生命边缘的病人偷偷湿了眼眶。

    对于ICU的病人而言,医护团队就是亲人,是日日夜夜用心在照顾的家人。当看到病人监护仪上逐渐规律的波形,当病人逐渐好转露出微笑时,也许这一刻,才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刻。

    除了密切观察病情,还要心理疏导。对于护理人员来说,除了正确执行医嘱以外,既要密切观察病情,又要紧密配合医生,还要有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因此,这支队伍也获得了宁波市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

    就像科室荣誉墙上挂满的锦旗上写着“医德高尚、救死扶伤”那样,这也许是这支团队最真实的写照。

    本版撰文

    记者 陆麒雯

    通讯员 杨梦园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