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烈士寻找“回家”的路,孙嘉怿一个人带动了一群人,组建了4个志愿服务团队,分别是:“我为烈士来寻亲”“我为烈士修遗物”“我为烈士代祭扫”“英烈故事我来讲”。 4个志愿服务团队的名字,概括了孙嘉怿和志愿者们“为烈士”的事。有必要问一句:对一开始的孙嘉怿和绝大部分志愿者来说,不是职责,没谁命令,没有酬劳,还要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他们“为烈士”,年复一年,动力来自哪里? 孙嘉怿“为烈士”,开始时的原因也许特殊,她出身于军人世家,对军人有着特殊情感;更深的原因则是,越是了解烈士们的事迹,越是让她懂得,每一位烈士都是历史的丰碑,不该被淡化和遗忘,而应该被缅怀和敬仰:正是因为烈士们牺牲青春、爱情、家庭甚至生命,浴血奋战,无怨无悔,才让今天的我们不再遭受战争和苦难,能够安享和平,幸福生活。 了解才可能理解,理解才容易共情。孙嘉怿出生于1985年,400余名志愿者平均年龄30岁。也就是说,一群今天的“80后”“90后”和“00后”,被一群今天称之为“烈士”,当年同样是“80后”“90后”和“00后”的事迹、付出和牺牲所震撼、所感动,不由地将心中的那份赞佩和崇敬,变成了“为烈士”的自觉自愿。 历史是一面照向当下的镜子。今天我们“为烈士”,正源于昨天烈士“为我们”。当然,这不是狭隘的代际交换,也不是浅薄的一报一还;两者相比,轻重和价值也大不一样。孙嘉怿和志愿者们“为烈士”的意义在于,他们的追寻、缅怀和致敬,是家国历史的传承,是民族精神的成长,是国民气质的涵养。 因为,时间行进,“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今天的“我们”,也会成为明天的“他们”。而不管人世几多更替、时代如何变迁,一个道理颠扑不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孙嘉怿和志愿者们“为烈士”的行动还在继续,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他们和更多人积极主动、不计报酬地参与和坚持,以及国家的重视和努力,让一个个英烈的名字和他们的故事,以及蕴藏其中的情怀、精神、气质和力量,不至于被历史的尘埃湮灭,而是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铭记、赓续和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