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1月05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塘河畔忆母校

我家两代校友在母校留影,片中的石柱础曾是大礼堂旧物。(孙毓芳约摄于1980年)

    □王静

    如今步行抑或乘车,路过中山西路文化家园附近,我常隔着西塘河,眺望河南岸的校园。这样的眺望犹如半个多世纪前的眺望,只是如今我在北岸向南望;而当年,我则在南岸往北看,有意思的是所望所看皆为校园。今所望是宁波实验小学,昔所看是其前身,宁波西郊路小学。

    半个多世纪前,西郊路小学在西塘河北岸,其校农场在西塘河南岸。那时,每星期有半天劳动课,在田头播种或拔草的我,隔着弯弯的河流,遥看校大门楼上的那间教室,一间被陈老师称作图书室的教室。那个教室的那扇窗,那扇窗里面有只书橱,那只书橱门缺块玻璃,那扇没玻璃的橱窗内有本书。那时的我,不知隔着校园与农场的那条河称为西塘河,亦不知何为图书室,只知好学生要爱劳动。一心想当好学生的我,人在田头,心却惦记那扇没玻璃橱窗内的那本书。

    我与那本书,纯属一种偶遇。约莫三年级时,我们的教室从一楼西楼梯东教室调到二楼西南角,每每进出新教室,发现与教室对称的西北角教室始终紧闭,忽有一天放学,一缕夕阳从半开的门边射出。由一楼搬到二楼的教室后,尤其喜欢那厚重结实的地板,那是被一届一届的学长们擦得光滑的地板,看透亮的霞光照在或直或斜的木纹上,似被震惊,似被诱惑。我的脚缓缓地移向半开的教室,轻轻地推门进去。进去后,我傻眼了,里面有书橱,地上还堆着不少书。我从一个没玻璃的书橱内拿出一本书,书上印着《少儿文学》,正要翻阅,陈老师来了。陈老师住在隔壁的小教室。她见我一脸紧张,抚摸了我的头,轻轻地问:“好看吗?”我答不上来,低头看手中的书,随口一问:“这是谁的书?”陈老师像自语似的:“谁的书,是学校图书室的呀!”

    从农场遥望那个窗口,那本书早已不知去向,至今仍记得陈老师长长的叹气声,及无奈表情,然而陈老师所说的图书室却成了我的向往,乃至半个多世纪的向往与追求。

    辛丑槐月,黄同学在发小的同学群上传一征集令:迎百年校庆|宁波市实验小学校友(教工)征集令。于是,我眺望的频率增至高频。一天入暮,不由得走过万安桥。记忆中的万安桥高而长,当年冬日的晨间跑,同学们以班级列队,先后从东大门跑出校园,跑过万安桥,跑向操场。操场在校农场东。上体育课亦如此,要么从东门,要么过栅栏式木桥过。走近校园,在门口外徘徊,时闻门卫室传出的话语,隔着栅栏门,我试图把印象中的母校与眼前的校园冲撞一下,很难……只得面对崭新的楼宇傻想,才多少年啊,咋没一丁点影子了呢?翌日,翻阅鄞县通志,找到母校的有关记载。

    民国十一年(1922)夏,邑绅朱增春、赵之伟等,就原有文昌阁内单级小学改办定名鄞县城区私立鄮西小学;十六年(1927)七月,改名宁波市私立鄮西小学;二十年(1931)2月,乃改鄞县私立鄮西小学。在西郊文昌阁全公祠内,初仅二学级,后逐渐扩充至七学级,教室运动场学生宿舍等亦均随时添筑修建,并有中山纪念堂及纪念台,经费皆由校董陈兰、陈薰征募,开办之初学生105人。

    志载校董陈兰、陈薰七年后又创办鄮西第二小学,此是泽民小学的前身。

    家在西门外,我的父母、我们三姐妹乃至不少亲戚皆是鄮西小学的校友。悠悠西塘河,风情岁月桥,母校百年庆,最忆图书室。因为封闭的图书室里有一本书,像一颗种子不经意地撒落在我的心田……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