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正和 春卷,也叫春饼、薄饼,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成。如果说迎春花透露出春的消息,那么春卷则报道了新年的喜讯。 年脚边的市集一角,总会按时出现烙春卷皮的小摊。摊前那只燃旺的小煤炉,从一大清早热火朝天到夜幕低垂,而周围排队等候的人,一个个都屏息静气,生怕吵着了师傅手里的活计。 幼时的我,曾一度怀疑做春卷皮的师傅手腕上有特殊的功夫。你瞧他,右手从身旁的盆里抓上一把调好的面糊,不停地一上一下抖动,等到将面糊甩得更有韧劲后,轻轻往滚烫的铁板上一摁,围着锅心转一圈,再顺势一提,铁板上就留下了一张比巴掌略大、圆润可爱的面状物,待四周微微翘起,左手轻轻一揭,一张薄如信笺的春卷皮就做好了。 整个过程,铁板与手势之间微妙默契,一气呵成。但见手起粉落间,“噌”——一张,“噌”——又是一张,不一会,一摞春卷皮就搞定了。 作为一种亲民的小点心,春卷与生活一样,形式相差无几,内容却千差万别。一张小小的春卷皮,卷得起野菜杂蔬,也卷得住山珍海味。当然,市井生活的平淡与奇妙,在于将平易的材料完美搭配,这是智慧,也是情调。 谁谓茶苦,其甘如荠。在诸多春鲜嫩蔬中,最受人欢迎的应节馅料,当属野菜中的“报春使者”——荠菜。荠菜有种独特的素净清香,不张扬不高调,却催生着地气氤氲的春天。将从野地里一棵棵、一朵朵挑来的荠菜,拿回家洗净,再用滚水烫得软玉温香,微微挤去水分,切碎后加一些嫩白的冬笋丝、黑色的香菇丝,拌上肉馅,加些作料,“百般红紫”地下油锅略加煸炒,一盘风情万种、春光无限的馅芯就出锅待卷了。 包春卷是个细活,将买回家的春卷皮用湿的热毛巾捂一下,而后一手揭一张雪白的春卷皮,一手舀一勺香喷喷的馅芯,放到皮子的一侧,形成一个长条形,微用力卷到春卷皮一大半时,将两头向中间折起,继续卷成长条,一个小巧玲珑却极显肉感的春卷就形成了。 轻轻将之码入碟子,看上去白皮绿馅、锦绣满堂,新春的气氛便于此时浓郁了起来。等到碟中渐渐排满,起一个大油锅,将春卷用筷子一个个小心夹了,沿锅边缓缓滑入六成左右的热油中。“哧啦哧啦”的声响,好似向“春”致意的锣鼓琴瑟!再看锅中的春卷们,一个个慢慢变胖,并由白色渐变为淡黄色、金黄色。待炸至颜色呈中间淡、两头深时,仔细捞起,整齐摆放在青花瓷盘中,不用诠释,那就是上佳的艺术品。 揾一碟玫瑰米醋,趁热咬上一口,先是感觉脆脆的,伴着嘴边掉下的细渣,再嚼一口软中带韧的馅料,让你诸味交感,回韵悠长。就像味觉舞台上的青衣,寥寥几撇水袖,一转身一回眸,天然的清新淡雅。加上那不断迸发出的汁水香气,轻拂味蕾之际,早春的浓情厚谊,便从心底里缓缓滋生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