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都市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2月27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慢节奏的老手艺碰上快节奏的直播,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52岁匠人变身主播介绍打镴

骆宏军在直播。

    慢节奏的打镴(là)老手艺,碰上快节奏的网络直播,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近日,不少市民在浏览平台直播时,留意到一位来自奉化区的打镴匠人。

    上了年纪的宁波人对打镴不陌生

    “我叫骆宏军,住在西坞街道桑园村,朋友们有兴趣的就过来看看,跟我学手艺也行,我都会特别欢迎的。”每隔10分钟左右,52岁的骆宏军就对着镜头介绍一遍,继而开始展示制作过程,讲述工艺历史。手机后面的支架还专门装置了打光灯,这是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儿为他网购的。

    大部分进入直播间的人只是偶然间刷到,匆匆浏览后见没有“爆点”便很快退出。也有网友兴趣盎然地守着打镴的一个个步骤,一些年轻人还在直播间和他互动起来:“这个里面放什么的?”“我家也有两个,听说是妈妈结婚时候用的。”骆宏军手上动作不停,一一耐心解答。

    打镴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但上了年纪的宁波人一定不陌生。打镴是锡艺的俗称。以前,家里女儿出嫁时,父母一定会请打镴匠人制作烛台、酒壶、茶叶罐、果碟等各种镴器作为陪嫁。

    16岁开始当老手艺人的学徒

    骆宏军拿起柜子里细心收纳的精美烛台——飞龙在上、凤凰在下、六角云纹托底,他介绍:“这是我1996年结婚时自己制作的。老一辈传下来说,要在洞房花烛夜点燃蜡烛,直至蜡烛燃尽,寓意生生不息,白头偕老。”说起过去,骆宏军打开了话匣子。他说,那时大家普遍没多少积蓄,但请人打镴还是必不可少的。实在买不起,也要向亲戚朋友借一借,他的结婚烛台就曾经借给好几位邻居。

    “我16岁就跟着一位小有名气的老手艺人当起了打镴学徒,三年磨一剑,1989年开起了自己的铺子。”骆宏军说,生意好的那些年,他每天都要加班加点,一个月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日子也越过越好。近年来,随着传统风俗的简化,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价廉物美的塑料、玻璃、不锈钢制品等逐渐代替镴器。市场小了,愿意学的年轻人更是寥寥无几。如今,骆宏军已经52岁了,虽然收入大不如前,但做了快40年的打镴人,他并不愿就此放弃。

    希望直播之路走得远一些

    “年前无意间看见女儿在抖音平台观看直播,就有了想法。”骆宏军说,默默无闻和后继无人,是所有传统手艺行业面临的最现实问题。但是,不能因为被淡忘就不创新。骆宏军示意记者观察柜台上的新产品:“你看,饭盂本来是储存饼干、果子,现在食物供给充足了,改进后的大小缩减几乎一半,功能更倾向于存放茶叶。原先使用的不易松落的木质顶部,现在使用频率小,干脆就做成镂空精巧的镴顶,把观赏功能做到最大。”骆宏军又拿出一盆镴制发财树,由于全部使用手工弹簧,制作完成需要两天时间,手工费约800元。

    “打镴工艺复杂。我们这一代的手艺人年纪越来越大,年轻人又不愿意做这个,确实面临断代的问题。”骆宏军说,希望他的直播之路可以走得远一些,不为售卖,只为了让更多人能看到、能知道还有这样一种器物。

    记者 鲁威 通讯员 郑连乔

    王林威 景士杰 文/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