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杨有雄(左)做客甬上名医大讲堂。 |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组数据,目前全球12-35岁的年轻人中,有约11亿人面临着不可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 3月2日上午10点,宁波市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鄞州区第二医院副院长杨有雄做客甬上名医大讲堂直播间,围绕如何保护耳部健康进行了科普。 数字“3”形似耳朵 爱耳日由此而来 今年全国爱耳日的主题是“关爱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关于爱耳日的由来,杨有雄在直播中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1998年,经中国残联、原卫生部等10个部门共同商定,将每年3月3日定为全国爱耳日。“因为数字3形似人体的耳朵,更加生动、形象,也便于记忆、传播。”杨有雄说。2013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又将中国爱耳日确定为国际爱耳日。 人类的耳朵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外耳、中耳和内耳,这三个部分精密协作、缺一不可。外耳和中耳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声音,内耳的主要功能是感受声音并通过神经向大脑的听觉中枢传导,然后就产生了听觉。 人体是如何听到声音的?杨有雄解释,声波通过声音传导至耳廓,通过外耳道引起鼓膜震动,鼓膜带动中耳室内三块听小骨互相机械运动,最后一块听小骨的运动带动了内耳耳蜗内液体流动产生电信号,刺激听神经获得听力,这是一个声波-机械运动-电信号的过程。 除了空气传导,骨头也可以传导声音,颅骨振动将声音传至内耳,同样能听到声音。 中耳炎也会找上 新生儿和儿童 新生儿也有可能得中耳炎,这与新手妈妈错误的喂奶姿势有关。 有些妈妈会让宝宝平躺在床上喝奶,由于鼻子和耳朵是相通的,靠咽鼓管连接,新生儿躺着喝奶时,奶水会从鼻子流到耳朵里,引发感染。因此,杨有雄建议,喂奶时最好把宝宝抱起来,或者在宝宝身下垫个枕头,保持头高脚低、倾斜的角度。 另外,低龄的小朋友也很容易得中耳炎,往往伴随着上呼吸道感染而来。当上呼吸道感染出现鼻塞时,可能导致急性咽鼓管功能障碍以及咽鼓管黏膜肿胀。正常情况下,中耳腔可以分泌液体,然后这些液体通过咽鼓管从鼻咽部排出。但当孩子存在呼吸道感染,或者鼻炎发作期时咽鼓管开放就不顺畅了,中耳腔积液就无法顺利引流,这时细菌就会诱发急性感染。 杨有雄说,由于儿童咽鼓管不同于大人,儿童的又粗又直,而大人随着发育咽鼓管变得细长、有角度,所以儿童更容易引发中耳炎。 耳屎有保护作用 采耳要注意干净卫生 在直播中,杨有雄聊到了时下流行的一种休闲减压方式——采耳。其实,耳屎(耵聍)的存在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防止细菌等直接从耳道进入。 我们日常说话、咀嚼,这类面部关节运动就会将耵聍排出,不需要另外处理。如果自己感觉耳朵痒痒的,用干净的棉签稍微清理一下也是可以的,但是要保证工具的卫生。否则可能导致交叉感染而造成外耳道细菌或者真菌感染,处理起来比较麻烦。 杨有雄建议大家避免在卫生较差的场所进行采耳,如果出现耵聍栓塞造成听力下降、耳朵闷、不适感,可以到医院由专业人士处理。 耳机成听力下降主因 应遵循“60-60”原则 在直播评论区,有网友留言咨询:“不同的耳机是不是对听力有不同的影响?日常使用耳机要注意什么?” 杨有雄说了一组数据: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目前全球12-35岁的年轻中人,有约11亿人面临着不可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而个人音频设备音量过大是造成听力下降的主因。 长期不恰当使用耳机会让感应听觉的毛细胞受到损伤,甚至死亡,导致发生不可逆的听力损失。他建议,使用耳机应遵循“60-60”原则,即一次使用耳机的时长不超过60分钟,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 避免使用入耳式或质量不好的耳机。 避免长期在噪声中使用耳机,比如公交车、地铁、健身房等公共场所。由于这些场所的环境声音很大,在使用耳机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提高耳机音量。 避免睡觉时使用耳机。有些朋友喜欢伴着音乐入睡,不知不觉中,耳机中的音乐播放了一整晚,而我们的耳朵也工作了一整晚,增加了听力损失的风险。 记者 陆麒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