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剧中周秉昆和父亲对话。 |
当下热播剧《人世间》中,有这样一幕场景: 深夜,周秉昆和父亲在房中对话。说着说着,父亲突然激动,起身开灯,严厉地质问周秉昆:“为什么不给我写信?为什么还在别人面前说我势利?!”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指责,周秉昆压抑多年的委屈喷涌而出,这些年父亲总喜欢贬低自己,总是骂自己没出息:“都是一个爹妈生的,都是一个爹妈养的,就我没出息!” 从小到大,父亲总拿自己和两个读北大的哥哥姐姐作对比,嘲讽他“考试倒数第一名”。在外面受了委屈,父亲非但不安慰,还在他伤口上撒盐。 这么多年过去,周秉昆成家立业,终于能独当一面照顾家人。可父亲的贬低,让他有了永远抹不掉的自卑与心虚,“我有多难受你知道吗?” 不当的亲子沟通,导致孩子干什么事都很“怂” 对此,海曙区集士港镇中心小学心理老师俞琴指出,自卑可以分为原生自卑和次生自卑,不当的亲子沟通是导致原生自卑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作家三毛在《一生的战役》中这样写给父亲:“我一生的悲哀,不是没有赚得全世界,而是请你欣赏我。”对于周秉昆和三毛来说,真正能伤害他们的不是外界的否定,而是父母的嘲讽和质疑。那种自卑感,不会因为年龄增长、成就累计而消除。 “现在的情况是,父母虽然都很爱孩子,但很多时候不知道如何表达。他们往往从一个点、一件小事出发,去全面否定孩子。”俞琴说,类似的亲子沟通方式,长此以往容易养出一个自卑、胆小的孩子。而这又让父母发愁,觉得自己的孩子没出息。比如:学校里老师要孩子表演节目,他不敢上台;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哪怕知道答案,也不敢举手;受到同学欺负,他不敢反抗,回家也不跟父母说,表现得很“怂”…… 你会好好跟孩子说话吗?这样帮孩子建立自信 那么,家长该如何与孩子好好说话呢?俞琴给出如下建议: 视角的转换,先别急着否定。 当孩子不好好写作业,背书拖拉时,父母不妨视角转换,这样才能看到孩子的真实需求。 在习惯性催促孩子前,试着问问自己:如果我是这个一直在写作业但写不好、一直背书但依旧背不出的孩子,我会有什么感受?我希望身边的人对我说些什么呢? 从孩子的视角看孩子,我们就会理解孩子的难处:他们表现出来的拖拉不是懒惰,而是在向我们求助。 积极地倾听,先别急着发表。 当孩子向你告状:“今天小明拿了我的橡皮,还打了我一下,我很生气,也想揍他。”作为家长,你会如何与孩子沟通呢? 这时候,做父母的需要积极认真地倾听。如果没有时间,请跟孩子说明原因,约定什么时候再沟通。倾听时,将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目视孩子的眼睛,不轻易打断他的表达。即使你非常不认同孩子的某些观念,或者很好奇其中的细节,也不要轻易打断或急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除了倾听孩子表述的内容,也要倾听他表达的情绪,并做出有效回应。因为只有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才会觉得你懂他,才会觉得你值得信赖。 我们要相信孩子可以独立解决那些困扰他的问题,可以合理处理不良情绪。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跟踪观察问题解决的情况。 不吝啬鼓励,先别急着设限。 罗森塔尔效应,亦称“人际期望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在亲子教育上,罗森塔尔效应提示我们,鼓励式教育远优于“棍棒教育”。不给孩子设限,孩子才有无限可能。 父母是孩子信任的人,同时也是给予孩子心理暗示的人。在亲子沟通时,家长们不要吝啬对孩子的鼓励,用笑容传达赞许,用眼神传递期待,用积极肯定的语言走进孩子的心里,这样,孩子会更愿意亲近你。 记者 马亭亭 通讯员 王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