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勇 那年初春,与朋友一起游天童寺登天童山国家森林公园。既然是“天童山国家森林公园”,这公园自然以山为“公园”。 穿过高高的石雕门楼,山上石阶依山而建,虽是人工山道,但山路并不平坦,而且有点陡峭,登山时还是十分考验体力。那天,我登到半山腰汗水已湿透了衣服。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读小学时,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对一次劳动课的描述:“劳动课翻地时,翻得我满头大汗,汗流浃背,浑身是汗……” 登上山顶后,我跟朋友席地休息。朋友描述了他北方家乡一望无边的华北平原,抒发了他这次登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概。阵阵凉风吹干了我们的汗水,也让我们忘掉了登山的艰辛。 下山已是下午三点多,朋友意犹未尽,顺势向一条尝未开发的山道走去。 因山道尝未开发,道上杂草丛生,我们前行时用“披荆斩棘”来形容也毫不夸张。艰辛地走了一段山路,一个弯道,“柳暗花明又一村”,前面不远处豁然出现了一片“竹海”。出生于北方的朋友,见到竹子很是兴奋,不停地问这问那。我就边走边说,从笋的生长说到笋的食用,还有竹子的各种用途,并一边往竹林上面攀爬。出了“竹海”,山上是我叫不出名字的各种树木、野草、野花,空气中还弥漫着大自然散发出的独特馨香,让人心旷神怡。就这样漫无目标地走着聊着,朋友还边爬山边兴奋地唱着“山路十八弯”。 见山上的光线有点暗淡,我看了看表,快下午五点了。毕竟是初春,天气黑得早,我们便开始下山。 下着,下着,感觉怎么下了这坡又上那坡。眼前山坡像波浪,起起伏伏。我们想原路返回,但早已分不清从哪条“路”上来,四周全是树木。 朋友担心地问,假如今晚下不了山怎么办?我装着没听见,故作沉静,其实我也有点担心。 只听树林里,树叶被风吹得刷刷响,听了让人心生寒意,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正在此时,风声中我隐约听见远处有流水的声音。“水往低处流”,我急中生智。 我对朋友说:“那边好像有流水声,我们往那边走吧。” 我们开始朝着水流声发出的方向走去,爬过几个杂草丛生的山坡,在树林里找到了一条水声潺潺的溪流。见到小溪我们像在大海里看到了灯塔,沿着溪水下去肯定是山下。 幸运的是小溪只有三四米宽,水也不深,只不过小溪走势有点险峻,溪中布满乱石、枯枝之类的杂物。 我跟朋友拨开溪边的野草、荆棘,走入小溪。 在溪中,我们行走在溪水环流的乱石上,落差大的地方就拉住溪边乱草野枝。经过“千难万险”,好在天黑之前我们终于下了山。 此时,我们的双手也被树枝、野刺划破了,朋友的一只鞋子也开了口。开了口的鞋子,仿佛在向狼狈的我们大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