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红人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6月08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钱树德

童谣里的出门人家

作者简介

钱树德,1944年生,退休教师,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退休后喜欢写点怀旧文章,也总是会上讲台与听者分享人生体悟。

    “小白菜,嫩艾艾,丈夫出门到上海。”“囡囡宝,侬要啥人抱?我要阿爸抱,阿爸出门赚元宝。”童谣里有出门的男人。

    过去在北仑乡间,家庭教育注重让男孩从小练毛笔字、学打算盘。因半数家庭的男孩,到了十四五岁就要出门学生意,届时,家里忙着要挽亲托眷,找人介绍,送孩子出门。近则宁波上海,远到汉口天津。或者站柜台当学徒,或者学铜匠、学裁缝、当水手、到洋行打杂,长大了就在外面经商做工,个别厉害的当经理办企业。

    要出门的小男孩,打扮起来像模像样是个“小大人”了,西式头、小长衫、圆头鞋,肩膀上背着母亲新缝的小包裹,包裹里面是叠得齐齐整整的替换衣服,还藏着豆酥糖、香糕,以及一张放在贴袋里的“地脚印”(地址)。出门那天,阿爷阿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舅舅阿姑都来送行。小港一带的出门小男孩 ,到镇海乘小火轮去的,送到村口大路;乘航船去的,送到东岗碶航船沿途停靠的埠头。到了宁波轮船码头,再乘一艘名叫“大江天”的大火轮,“氽(驶)出大河港”去了。

    杏谢菊黄,春去秋回,三年学徒,三年帮师,待到了男大当婚时,大多回乡娶妻。长年在外赚钱养家的男人,成了“出门人”,妻儿老人留守家中,家被称为“出门人家”。

    一批批出门人要和家里联系,便催生了最早的“快递”——信客。信客有“联络图”,熟悉每村出门人家庭的情况,或每月每季,或逢年过节,来回往返。把换季的衣被、夹在衣袋里的写着“小货说话”的信、乡下土特产等,递交到出门人的手中,再把出门人的家书、外地时新用品、工钱等带回。最要紧的还是给双方的传话,“侬老公面色交关好,人也胖点喽!”“侬阿姆想儿子了,走得出,中秋回家去一趟吧。”

    当年小港小浃江沿岸有多处集市,长山桥、东岗碶、江桥头、下邵等,有十日两市的,也有十日四市的。街市虽窄且小,大抵长不足百米,但市日那天,卖田头货、鱼肉荤腥、杂什用品的各种摊头一家连着一家,弄得人无处插脚。剃头、铜匠、裁缝、补鞋等手艺店里早没有了坐的地方,点心店有刚出笼的包子馒头,百货店卖布的柜台前立满了阿婶阿嫂。从凌晨到“早半上”(上午十点钟左右)差不多两个时辰,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很是“闹热”。在“赶市” 时,用“现铜钿”卖东西的,大都是“出门人家”,而挑一担来换一担去的,便是“忙工人家”了。

    “火萤头, 夜夜来,陈家门口搭灯台。灯台破,墙门过,三个铜钿上宁波……”岁月流逝,如今,唱童谣的孩子早已走远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