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剧照 |
昨晚,年度最热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展卷”。现场观众“走进”千年前的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认识”了18岁的少年作画人“希孟”,“遇见”了他笔下的“青绿”。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台用宋式的写意审美,以及“古今对话”的样式,带着观众“沉浸式赏画”。 全长2小时的《只此青绿》,不负期待。 解构《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过程 不同于叙事型、重人物矛盾纠葛的舞剧,《只此青绿》冠以“诗剧”之名。从序幕起,便沉浸在特设的音乐“动机”中。音乐起伏,如画作中的山川连绵,时而群峰突起,时而一马平川。 整场演出采用了倒叙手法,开场即为“展卷”。由舞者谢素豪饰演的“展卷人”,从舞台深处“伏案”而出。他眼前画卷中的山水、人物,渐次以“立体”形式呈现在面前。他看见了“青绿”,也看见了为绘画承担着必要工作的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等“行当”。当然,他还看见了作画人希孟。 之后,这些“行当”依次分为多个独立并行篇章,一一展开铺叙。通过舞蹈动作肢体化的放大演绎,观众看到了篆刻人细心雕琢一方书画印的用心,感受了织绢人为织成一匹缣素在织机前一丝一缕,反反复复,不厌其烦。 尤其擅长导演女性群舞的导演周莉亚、韩真,将“唱丝”一幕编排地极富江南意境。白中带点微绿的天青色服装,穿在近20位女舞者身上,手持竹盘,舞出一段当代“织女图”,在观众心中掀起的波澜,不亚于春晚舞台上的“青绿”一段。 从“天空”落下的雨滴,落到“希孟”身上,也落在观众心里。舞者张翰在这里舞出一段引发掌声的古典舞,成为上半场的一处高潮。 两处“古今穿越”、时空交错引发泪点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是一部群戏。如果说有主角,便是三位:“青绿”孟庆旸、“希孟”张翰、“展卷人”谢素豪(宁波站不同场次演员阵容不同)。三人在舞台上相辅相成,互为倚助,气韵相通、神思相连,方有《千里江山图》的大成。 这三人,除了“青绿”为虚拟形象不受时空所限,“希孟”和“展卷人”本相隔千年。然而在舞台上,导演却匠心独运地让两人在下半场有了两次时空交汇。 其中一次,希孟在画院中深夜辛苦作画,呵气在手。千年后的展卷人好像看到这一幕,上前为希孟披上了一件外衣,如两颗星辰骤然交汇。每演至此,希孟的扮演者张翰总热泪盈眶。 另一次是在演出尾声。《千里江山图》在现代化展厅全卷展出,“展卷人”和“希孟”分站展柜一头,遥遥相望。那一刻,他们好似望见彼此,互相懂得。无论是在观众还是演员心中,都留下莫大慰藉。 《花木兰》中的转台被强化利用 宁波观众或许记得,在《只此青绿》的两位导演为宁波市演艺集团排演的《花木兰》中,有用到一个巨大的旋转台。在舞剧中表现时空流转,也是《花木兰》中代表女性“圆形铜镜”意象的折射。 《只此青绿》中,旋转台被突出、放大利用。单层的转台变成内外双层,在表现长卷的“展开”和“收拢”时发挥重要作用。转台上的弧形切片也起到了空间分割的作用,使多组不同人物能够“异时同构”,丰富了观众的观看层次。 下半场的重头戏“入画”一段,着青绿色长衣的女舞者便是通过转台一一入画,长袖曼舞,展现堪称经典的“青绿腰”、甩袖等动作。那一刻,期待已久的场景终于出现,扼住了全场观众的呼吸,掌声雷动。 相比“双子星”周莉亚、韩真的其他作品,《只此青绿》从舞台样式、审美范式到舞蹈动作的编排设计皆有“个性”。从舞剧《杜甫》的“丽人行”、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渔光曲”,到《只此青绿》中的“青绿腰”,两位80后女导演不断探索、尝试、突破,战胜自己的同时,也引领中国古典舞迈上新的高峰。 ■甬上快评 从《只此青绿》到《梦华录》, 宋代美学因何格外动人? 是的,宋韵又火了。剧场里,是跟随巡演每到一城便掀起一城“舞蹈风暴”的《只此青绿》;剧场外,是引发追剧热潮的,由刘亦菲、陈晓主演的电视剧《梦华录》。宋代美学为何格外动人,它是凭什么令眼光挑剔的现代观众一次次折服、趋之若鹜?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和讨论的话题。我们为何如此热爱宋代? 说到中国古代绘画,人们往往最先报出两个名字:《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两张画全部属于北宋。从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到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发生在宋朝都城的故事就如一场人间幻梦,令一代代人不断追忆,不断怀想,真耶虚耶,是耶非耶?只可靠近,无法超越。 以宋代为背景的电视剧这些年有很多。赵丽颖、冯绍峰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正午阳光出品的《清平乐》,刘涛主演的《大宋宫词》,每每上映往往能收获不错的收视率和口碑。观众通过唯美的镜头,看到了宋人点茶、插花、焚香,细腻而诗意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生出惊艳和叹赏。曾经,反映唐朝的电视剧很多,我们享受万国来朝的大国气象;而今,观众似乎更加青睐注重生活品质的、拥有高贵审美的宋朝。 其实,无论是慕唐还是追宋,背后都有两个字叫做“国风”。我们在慕唐追宋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古人的精致审美,无论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还是散落在中华大地的古建华章,抑或传颂至今的唐诗宋词,延续到今天的生活习惯。中华民族有太多让我们拾获文化自信的契机和可能,从古到今延绵不断的文化根脉就在我们身边,在书册里,在画卷中,在舞台上,在银幕里,等我们邂逅,然后,为他们折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