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三江月 上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7月20日 星期三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码头上的渔网

    □虞燕

    在海岛,到处可见渔网,尤其是码头及码头附近。拖风网、围网、拖虾网、大捕网、雷达网、流网……那些用尼龙、聚乙烯、聚酯等合成纤维织成的网,要么堆如座座小山,要么像巨蛇趴于路的左右两边,逶迤着伸向远方。

    来自深海的鲜腥气味四处弥散,熟稔地羼杂进岛上的空气里。

    鱼鳞、虾皮、藻类粘附于网,似在证明,这是过滤过无数次海水的渔网,是见识过无数种海洋生物的渔网,更是捕捞过无数鱼虾蟹的渔网。就在前不久,它刚刚满载渔获,被从幽暗的深海拔起,竭力将肚里的货物倾吐于甲板后,瘫软一旁。它被鱼噬咬,被钝器割裂,被船沿蹭刮,网线断得横七竖八,网眼撕扯成硕大的破洞,捕捞过程的壮烈,可想而知。渔网上缀了各种浮子。浮子以圆、椭圆、圆柱形为主,大小不一,颜色竟有点养眼,米白、奶黄、橘色、砖红、蓝色……这让原本深沉的渔网有了些许活泼的气质。若稍稍留意,会发现浮子上也伤痕累累,有的甚至缺了一块或断成一半,仿佛跋涉了千山万水,还受到过阻击和追杀,与不再鲜绿的灰旧裂破的渔网如此相配。

    渔网和浮子犹如一对患难兄弟,枝叶相持,相依为命,你牵着我,我依着你,拼杀于茫茫大海,几番恶战之后一起回陆上休养。

    补网的渔妇陆续到来,端着小马扎,挎着装满了梭子的篮子,安静地散落在渔网间。她们头上戴的草帽、盖的毛巾,样式花式皆素洁简朴,未坐上小马扎先提起梭子,那种范儿让人赏心悦目。能补网的自然是织网中的圣手,补网不同于织网,补网是补救、是修复,无章法可循,全凭经验灵活机动。渔妇拿着梭子,像医者手执神奇的针,上下翻飞间便疗愈了渔网的创口。她们顶着大太阳,顾不上时间,顾不上身旁的风景,小马扎挪过一段又一段,渔网修补了一处又一处。不知不觉,已从港口处移到了路的那头,而网跟长了大长腿似的,一直跑在前面,渔妇们互相打气:今天补不完,还有明天呢。

    日头西落,无数个橙红色的光晕从水天交接处涌来,涌上渔港,涌向马路,渔网一半在霞光里,一半在隐晦处,就如它们在海里作业时,有时在幽昧的深海,有时在开阔的浅海海域。有时,在很短的时间里,这两种状态就完成了过渡和转换。

    渔妇们准备收工了,水杯里的水已饮尽最后一滴,篮子里基本只剩下空梭子,她们起身,跺几下发麻的脚,身后是她们的补网之路。修补好的渔网呈半摊开姿势,静卧一边,渔妇瞥过去的目光有一点温柔,又有一丝得意。

    我曾见过月光下的渔网,绿光幽幽,渔港的灯火与月光交错,四处流溢,光斑杂沓、层叠,在渔网上肆意散射。渔网像突然长满了眼睛,有了一副诡异桀骜的表情,完全不似白日里的静默温顺。

    老渔民说,渔网会在某一刻活过来,毕竟,有那么多海洋生物的精魂黏着它。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