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8月18日 星期四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沔:“大小肛肠”都能轻松驾驭的结直肠外科医生

    从普外科到胃肠外科,再到结直肠外科,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结直肠外科二病区副主任杨沔的从医经历,恰好是外科细分的一条必经之路。在这条路上,杨沔越走越远,越走越专,不管是“大肛肠”还是“小肛肠”,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诊疗方式。

    超低位保肛 让37岁患者不挂粪袋

    “医生,手术做完我是不是要在身上挂个装大便的造口袋?”在杨沔的诊室里,37岁的汪女士(化名)眼泪汪汪。

    37岁的汪女士来自东北,因为棘手的毛病辗转多地就医,反复便血的她被诊断为直肠癌。一般来说,如果患者的直肠癌生长的位置距离肛门的距离在7厘米以内,为了尽量达到根治肿瘤的效果,往往要一起切除肛门。汪女士的肿瘤离肛门只有3厘米,之前求诊过的医生都建议她切除肛门,在肚子上做了一个造口用来日常排粪。

    这对汪女士来说,是极其艰难的决定。爱美的她无法忍受自己变成这副模样,始终没有做手术。经多方打听,她找到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结直肠外科二病区副主任杨沔。最终,汪女士等来一个意外的好消息:杨沔可以在不切除肛门的条件下实施肿瘤切除。

    直肠所处的特殊位置(狭小的盆腔、周围丰富的神经与血管),决定了低位直肠癌手术的困难性。因此,低位乃至超低位保肛成了反映肛肠外科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既要根治性切除恶性肿瘤,又要尽可能多地保留正常组织,保住肛门及其功能——这就好比走钢丝,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最终,杨沔成功地通过腹腔镜为患者切除了癌肿,因为肿瘤通过肛门取出,术后患者的肚子上仅留有几处1厘米左右的疤痕。

    “大小”通吃 临床科研皆见长

    2001年参加工作,杨沔成了一名普外科医生。在这个包罗万象的科室里,杨沔发现肛肠疾病患病不在少数。而且除了痔疮、肛瘘等这些常见病以外,很多时候肛肠外科需要处理疾病的复杂程度,远超人们的想象。于是,当医院组建结直肠外科后,他加入了这支团队。

    在结直肠肛门外科界,医生们习惯将疾病种类分为“大肛肠”和“小肛肠”。“大肛肠”即肠道肿瘤,“小肛肠”则是指肛管到直肠这一段俗称“小肛肠”的四个“老大难”:痔疮、肛裂、肛瘘、肛周脓肿。

    虽然肿瘤听起来更吓人,但在实际治疗中,“小肛肠”也很复杂,包括坏死性筋膜炎。这个来势凶猛、死亡率极高的肛肠外科急症,若不及时诊治,患者常可死于败血症,死亡率高达33%~72%。

    42岁的王先生(化名)因肛周及会阴部感染伴发热前往医院就医,被确诊为坏死性筋膜炎。杨沔组织科室讨论,并安排手术团队立即为他实施手术,排脓引流。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护理,患者全身感染控制,手术创面新鲜红润、肉芽生长良好。

    这位临床技术颇为见长的医生,在科研方面也有成熟的研究:他通过对结直肠肿瘤循环肿瘤细胞的研究确定术后辅助化疗的强度,同时预测术后肿瘤的复发风险。

    杨沔的每一天和所有的外科医生没有两样,手术一做就是站一天;任何时段有急诊手术就要往医院赶,哪怕是除夕团圆夜。“每一位外科医生的背后,都需要一位全力支持的家属。”杨沔的妻子也是医护人员,对丈夫的日常工作节奏十分理解,也早习以为常。

    记者 陆麒雯

    通讯员 张林霞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