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都市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9月14日 星期三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仑小港有个
“越剧奶奶”

老人最爱看她做戏文 孩子最爱跟她学唱戏

陈吉玲扮演的“小生”。

    9月13日,北仑区小港街道红联社区的教室里传出越剧柔美的唱腔。陈吉玲手把手教穿着水袖的阿姨学员们,她感慨地说:“没想到,传承越剧艺术这件事,我已经坚持了20年,感觉像做梦一样。”

    为学戏竟伤了腰和膝盖

    60岁的陈吉玲是谢墅社区戏曲队负责人、“56小花”少儿戏曲社的志愿教师。2000年开始,常听邻居唱越剧,耳濡目染,她渐渐喜欢上了这门艺术,随后便加入了新模、新政两村合组的老年越剧团。“零基础入门,第一次上台表演时真的一点都不懂,下台看回放,整个肢体都很僵硬,像机器人一样的。”回想自己首次上台的经历,她觉得有点滑稽。

    但陈吉玲并不服输,她开始利用闲暇时间边演出边自学,也因此收藏了不少老唱片和碟片。“就照着名家们的视频一个一个动作分解来学,有时一个动作往往要重复循环数遍,印象最深的是《狸猫换太子》中‘陈琳’一角,其中有一段跪戏,为了更好地与乐队配合,我反复无数次跪地,结果腰和膝盖都出现了损伤。”

    不断坚持自学,陈吉玲“做戏文”越来越有样子,在当地渐渐有了人气。在业余票友的眼里,陈吉玲的小生扮相十分俊美,一上台就像换了一个人,相当有精神。

    越剧队从5人发展到30多人

    因为种种原因,陈吉玲所在的老年越剧团解散了,但出于对越剧的痴迷,陈吉玲萌生了重新组建越剧队的想法。2006年,一支仅有5人的新模村业余越剧团队初具雏形。没有启动资金,条件简陋,她便在家里专门腾出两个房间作为“服装室”,摆放越剧服和道具。“队里各项经费都是自己出,服装、道具、布料都是去宁波各个市场找,自己找隔壁陈菊美阿姨做。”

    在她的带领和村主任陈如顺的大力支持下,越剧队慢慢壮大完善,从原先的5人慢慢发展到30多人,陆陆续续排了20多场戏。只要村里的老人们想看戏,她就搭台唱戏。周边的一些乡镇来邀请,她则带着越剧队不计报酬送戏下乡,从剧目编排到演员服装、道具,再到演出场地、车辆安排等,她都逐一搞定。

    “也有人问过我这样不求回报、耗费精力为了什么?可我就是喜欢!一想到老人们想看戏的时候有戏看,他们拉着我的手开心地说‘最喜欢看吉玲做戏文’,我觉得一切都很值得。”她说。

    为传承越剧艺术不遗余力

    在传承越剧艺术的这条路上,陈吉玲一直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她希望让更多喜欢越剧的人加入进来,从而更好地传承戏曲文化。2012年,她所在的辖区开设了“少儿越剧班”供孩子们免费学习,邀请陈吉玲给孩子们上课。得知消息后,陈吉玲很是激动。

    “越剧要用浙江嵊州方言来唱,否则就没味道了。”陈吉玲举例说,“我”念成“瓦”,“人”的发音类似“神”。为了让说惯了普通话的孩子们咬字准确,她一个字一个字地教,非常有耐心。从念白,到练习手势、身段,孩子们也兴趣浓厚,学得津津有味。陈吉玲一坚持就是8年,越剧班的孩子们因此亲切地称她为“越剧奶奶”,她的学生达到50余人。

    2013年、2014年,陈洁玲接连被小港街道评选为“优秀文化志愿者”。2019年,她被评为第二十三批“北仑好人”、北仑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协会先进个人。今年9月初,陈吉玲又入选了第三十六批“北仑好人”候选人名单。她说:“我会继续前行在传承越剧艺术的这条路上,等待下一个20年。”

    记者 吴丹娜

    通讯员 张超伶 文/摄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