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红人堂 上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0月19日 星期三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河奔流

一个“细佬”在赵宅

《讲事》:邻里之间、邻村之间若有纠纷,当事人无法解决,又不想让冲突升级,就需要“讲事”。

《望电影》:天台话把看电影说成“望电影”。

《跂桶》:浙东一带专门给小孩子站立用的育儿工具,适合于能站还不会走的一周岁左右的小孩子。

《起屋》:起屋造宅,是农村家庭最大的工程,也是世代工程。

《号碗匠》:给碗刻字的人。刻字的工具非常简单,就是一把嵌有金刚石的铁笔。

    赵宅村,属于浙东天台县。村庄南面两里处,雷马溪自西向东流淌;村的东面一里处,有自北向南的杨家溪;而西面则是气势磅礴的方山。两溪围护,一山倚靠,大家都说赵宅村风水好。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叫赵宗彪的“细佬”(浙东台州一带对男性儿童、少年的称呼)就生活在这个村子里。其实,赵宅村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并入另一个大村,作为村庄的名字,已经不复存在。但赵宅是赵宗彪的根脉所在,也是他灵魂栖息的地方,他的记忆深处,始终顽固地留存着故乡的人和事。于是,在离开那里40余年后,赵宗彪精神还乡,让已经成为历史地理名词的赵宅,在他的笔下还原重现。

    这就有了赵宗彪的新著——《山河故人》。

    在这本书里,赵宗彪穿越时光,回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赵宅;我们也可以将自己想象为那个年代的“细佬”,随着赵宗彪去看赵宅的山水田园和各色人等,去看昔日浙东山村的自然生活画卷和江南乡间的传统生活方式。

    赵宗彪叙说着故乡的山川风物和往昔人事,既是对昨日的回忆,也有着今日的观照。由此形成的114篇千字短文,明白如话,幽默风趣,读起来很轻松。尤其是篇章的结尾之处,时有画龙点睛的一笔,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又发人深思。也许是觉得言犹未尽,赵宗彪又拿起画笔,用126幅插图描绘当年场景,图画与文字相互映衬,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了赵宅“细佬”记忆中的故乡。

    我也是那个年代的“细佬”,也是在浙东山区出生、长大。赵宗彪的赵宅叙事,不仅让我看到了熟悉的生活场景,也让我去回味与思考。这种思考是多方面的。比如,少年经历和故乡记忆对一个写作者有着怎样的意义?又比如,站在现代文明的今天,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回望炊烟袅袅、鸡鸣声声,属于农耕文化的生活方式?在商业规则重塑人际关系的年代,怎样认识以宗族为纽带,血亲相帮、邻里相助的故乡旧事?我想,这些都可以从《山河故人》得到有益的启示。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