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三江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1月10日 星期四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熬煮人生

    □李敏

    秋天的甬城,桂花飘香,银杏泛黄。一阵秋风起,寒意顿生,感觉手脚都凉冰冰的。

    周末我去图书馆,意外发现了一本书——《胃知的乡愁》。作者在书里丝丝入扣地描写了他吃过的众多特色美食,其中一篇有关茄丝粥的描述,一下勾起了我童年的馋虫。回到家,我对母亲说:“妈,你还会做茄丝粥吗?我小时候经常吃的,好多年没吃过了。”

    母亲立即会意,出门买了菜,中午便为我做了一锅茄丝粥。霜打后的茄子,口感虽失去了娇嫩水灵,却增加了几分韧性。母亲把茄子切成丝,裹上面粉,放入锅里小火煎一下,待表面呈金黄色便加入水,煮开后放入青菜、西红柿、海带、豆腐丝、粉条,转成小火,慢慢熬煮。

    闻着香味,饥肠辘辘的我很着急,每隔几秒钟便掀开锅盖看一下,恨不能马上出锅。母亲看我的样子不由笑了:“慢慢等别着急,粥靠熬,火候到了才好喝。”

    等待的过程真是一种痛苦的煎熬。不知过了多久,粥终于熬好了。母亲揭开锅盖,看着眼前这一锅五彩斑斓香气扑鼻的粥,我的心突然安静了下来,一直以来的焦虑也仿佛瞬间化解。

    我胃口大开,连喝两大碗,吃得额头汗津津。母亲似乎很安慰,我却仿佛看到十几岁时的自己,也是在这样深秋的天气,中午一放学就往家跑,只为赶回去喝一碗母亲做的热气腾腾的茄丝粥。来回三四里路,北风已起,我却一点也没觉得冷,那一大碗热乎乎的汤水保证了我一天上课的热量。

    奶奶坐在灶边烧火,看我回来了,经常会给我意料不到的惊喜。她用烧火棍在灶灰里扒拉几下,扒出一些预埋的美味,有时是一块红薯,有时是一根带皮的玉米,有时是一把花生,甚至一头大蒜。看我捧着这些黑乎乎的宝贝,一边吹气一边迫不及待地塞进嘴巴里,弄了一手一脸的灰,奶奶慈祥的脸上泛起微笑。

    回忆让我的心情愈加平缓。喝着碗里的粥,手脚慢慢热乎起来,身上的每个毛孔似乎都打开了,舒服极了。我对母亲道谢:“妈,谢谢您熬的粥。”

    母亲依然笑眯眯的,叮嘱我:“天冷了,要多喝点粥,暖心养胃。千万不要着急上火,有点耐心,粥是慢慢熬出来的。”

    品着母亲的话,眼前不由闪过一幅幅画面。

    “今年太难熬了,碰上疫情,生意又这么差,我都不知道怎么坚持下来。”这是我在门口小餐馆吃饭时,偶然听到老板打电话的抱怨声。挂了电话,他站在柜台后面,依然对顾客笑脸相迎。

    “日子太难熬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息一天。”这是酷暑盛夏,迎着烈日在小区里奔波送快递的小哥说的。他把快递递给我,用手擦了擦额头的汗珠,又转身进了电梯奔往下一家。

    “读了十二年书,从来没有像今年这么难熬。”这是高考前,对门一个高三学生出门时在嘀咕。他急匆匆出了楼道,我只看到他背着书包的背影。

    可人们最终都熬过来了,不是么?熬,是对时间和过程的尊重。人生就像熬粥一样,细火慢炖,多点耐心,才能熬出浓郁,熬出精彩,熬过秋的萧瑟、冬的沉寂,终会迎来春光明媚。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