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三江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乡的麦饼

    □陈红连

    家乡那边,乡里乡亲特别擅长做面食,类似大馄饨的扁食、恰似麦焦筒的饺饼筒、层叠成浪的手擀面,想起来满口生津,恨不得赶回去撑开肚皮好好吃一顿过把瘾。

    麦饼也是家乡面食的一大特色。

    有时在早点摊位上看见大磨盘似的面饼,热气腾腾刚端出来,想起家乡的麦饼,手指不由自主点向它。店主把面饼置在案板上,刀尖一划,大磨盘一分为二,再重叠起来,快速切出一根长条,手起刀落,“啪啪啪”斩成小块,包起来递到眼前。这样的面饼皮也薄,上面撒着点点芝麻,没什么馅,拌以葱油,或辣或不辣,隐隐有麦香。入口,果然跟家乡的麦饼不一样,它口感偏硬,经过烘箱烤制,面皮韧得粘牙齿。于是更加怀念起家乡的麦饼来。

    旧时,麦饼是家乡人待客的招牌食品。下雨天吃早饭时,妈妈在筷笼取筷子的时候,一只筷子跳出来跌到桌面上,我们连忙拉住妈妈的手,不让她把跳将出来的筷子放回去。家乡俗语,筷子跳出来代表家里有客人来访,如果把筷子放回去,客人就会打消来访的念头。下雨天不用忙田头农活,客人上门的几率翻倍,哪能让妈妈把筷子放回去?果然,外婆上门来看望我们了。

    午饭,妈妈就做麦饼,拌的面粉湿湿的,不发酵。沾点干面粉揉成一个个小包子一样的团,拳头大的肉馅嵌进包子似的面团中,摊成盘子大小、不露馅且厚薄均匀的饼,妈妈好手艺!少许油下锅烧热,麦饼拿起时左右手来回倒腾几下,扑去上面多余的干面粉后轻轻放入锅内。不一会儿,受热的麦饼中间部分一面起泡高高凸出,手疾眼快用筷头戳开一个小眼,沿着筷子小心灌入事先打好的鸡蛋液,拖着麦饼顺着锅边走几圈,使里面的蛋液分散匀称,再翻过去两面烙黄。

    上桌的麦饼泛着滋滋的油光,盛在大盘子中与盘沿齐平,似黄欲焦,好像圆月亮沾染了人间的烟火气,温馨可亲。麦饼又软又薄,肉馅混合了蛋液的香味,嫩、滑、香。妈妈孝敬外婆,外婆又疼爱我们,最后有口福的往往是我们几个孩子。盼着天下雨,盼着筷子跳出筷笼来,拉住妈妈的手不放开,孩子们的小心思小心愿,麦饼帮着圆满了。

    平常过日子,可要精打细算,麦饼很少再用肉馅做,更不会做这么奢侈的“鸡蛋灌麦饼”了。妈妈手巧,会应时制饼,土豆丰收了就做土豆麦饼。土豆煮熟去皮捣碎成土豆泥,撒一捧切得细细的韭菜花,也香喷喷的。青菜一年四季有,青菜麦饼便吃得最多。有时,咸菜干中加点猪油,焖熟后沥水切细,就可以吃到又香又咸的菜干麦饼,佐一碗清粥,最好不过了。若要做豆腐麦饼,就用小葱提香。豆腐麦饼是最难做的,因为做麦饼的窍门之一就是外面的面团跟里面的馅子软硬程度要求一致,豆腐嫩如水,拌的面团也要求软如波,下手时面团几乎抓不上手,难度系数自然提升许多。做出来的豆腐麦饼有时难免边上生角,或者薄面皮某处开裂,露出里面的嫩豆腐来,不过味道还是一样的赞,风卷残云般入肚。

    近年回家,母亲有意将这一手艺传授于我,她耐心地教导,掺水、拌粉、和面,边示范边解说。绞肉馅时瘦肉与板油配比恰到好处。尔后案板上撒面粉,揉面成团再摘出一个个小面团,小面团用手掌按扁,中间厚四周薄,裹入肉馅,握在掌心中边转边封口。封好口后反面朝下置案板上,先用擀面杖轻轻按压出一个十字花形,把肉馅分区片安顿住,再小心擀,摊圆成饼。入锅后大火转中小火翻烙。做出来的麦饼那是有模有样有滋有味,喜得我暗想:失业了也不怕,去街头摆摊卖麦饼,也许赚得比工资薪水多。

    不想离了家乡,按照同样的程序来,却屡试屡败。不是面皮硬了,就是馅子露了,成品歪瓜裂枣般,难看不说,还难吃。打电话求教母亲,母亲难以置信,连说怎么会这样。于是我开始寻找失败的原因:锅不好、面粉不对、馅子加了虾仁……母亲在那边笑:“不会撑船别怪河弯啊,多做多练,做麦饼比你电脑打字好学多了。”

    可惜直至今日,我仍然没能做出真正美味的麦饼。那丝丝缕缕的麦饼香,在思念的记忆里不停旋转膨胀,吸引我一次又一次踏上回家的路。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